今天有事在外边,忙完已经中午一点多了。朋友看了一眼表说,先吃饭吧。同行的一个设计师兴致勃勃的说,走,我带你们去吃面,那家面挺好吃的。朋友指着设计师笑着对我说:“这家伙,好像就知道这家面。以前那家面馆离他们家不远,经常去。现在搬了地方,远着呢,照样开车去吃。”设计师笑着说:“我就认准他们家,味道正,量也足,好吃。”
既然这么说了三个人就奔着那家去。七绕八绕的还真的挺远。后来进了一个小村子,城中村典型的脏乱差。没地方停车,好不容易停好了车子,往巷子里还走了差不多一站路。门牌看着很普通,一家不大的店,倒是挺干净的。老板一见设计师就笑着打招呼,热情的往里让座,果然是熟客啊。
面挺筋道,果然挺好吃。总算没有跑冤枉路,刚吃一口,设计师就求证似的问我:“咋样?好吃不?”我说确实不错,果然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啊。设计师这才笑着说,那是啊,我是这里好多年的铁粉丝,他们家搬到哪我找到哪,带了好多朋友过来,没有一个说不好的。那笑容洋溢的样子,好像这碗面是他做的。趁他聊天的功夫,我赶紧拍了一张图。

三个人完往回走,我跟设计师聊天。“以前你是学画画的吧?”设计师笑着说:“嗯,油画。”我问他:“现在还画吗?”他摇头说:“好多年都没画了,我要挣钱啊,没时间画画的。”我好奇的说:“难道画画就不能挣钱么?”他说:“画家不是穷死就是富死,不能养家糊口的大有人在。”我又问他:“你现在做室内设计,业余时间也可以画啊,刚好跟你的设计也能靠边,不愁挣不了钱嘛。”设计师严肃的说:“你高估了市场,现在有多少人花钱买画啊?尤其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画画的人,不屑于去画商品画的。可是真正的艺术品那就是一种奢侈品,上万块钱的画愿意买的人寥寥无几,可是画艺术画的人又是清高淡然的,让我们去模仿,去迎合市场却是不愿意的。”我又很好奇:“那既然知道曲高和寡,为什么要去做艺术画,何不先画商品画,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再去搞艺术啊,人要出世也要入世嘛。”设计师回答我:“一个商品画的画师半年就可以出作品,而我们画了十几年的画的人是不屑做这些的,宁愿舍弃专业做点别的,也不愿意出卖这样的模仿品而维持生计。”我想了想又说:“那既然你在做设计,跟你的专业也有靠边的关系,在审美上就不能给业主一点意见吗?中产阶级的家庭只要把结婚照换成画,那对艺术品就是一种发展嘛。”设计师说:“人的观念转换起来是需要时长的,不是一下子就能颠覆这种观念,还是刚才那话,艺术品只限于小众的欣赏才是艺术品,如果大众都可以接受了,那就是一种流行趋势了。”

后来,我们都没有说话,三个人各怀心事。我在想一碗面做的好都有老顾客驱车前往,一幅画的好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众无法公平判断的,所以艺术发展都是这么的举步维艰吗?那么书法呢?全民学书法到底是流行呢还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艺术无法生存,那又怎么能谈得上发扬光大,怎么能谈得上传承超越呢?在现在这个鼎盛的时期,艺术品离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远?真的只是小众群体里的奢侈品吗?大多的画家、诸如搞艺术的人都被迫重新择业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车子蜿蜒前行,慢慢的驶出了城中村,朝着前方的十字路口走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