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完形心理学的批评
1.如果“组织法则”没有超越心理学和生物学,不是从绝对普通的“实体完形”(柯勒)@中派生出来,那么整体性的语言就只是一种描述性方式,整体结构的存在需要一种90 解释,这个解释并没有包括在整体性这一事实本身。
2.“组织法则”是普遍并须且是“实体”的,意味着它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变的。
3.许多事实是与感知的稳定性这个断言相矛盾
(1)稳定性有着逐渐发展
(2)“标准错误”的干预,我们的5到7岁被试者们表现了一种在纵深上过低评估的感知方式,而成人普遍会有一种“超稳定性”。
(3)只有在一种情况下(确切地说,这就是被布尔茨拉夫考虑到的唯一情况)才可能有相对不受年龄影响的稳定性:标准正好等于要比较的各元素的中项。
(4)儿童不存在纵深上的特殊稳定性,而是随着年龄增加,对这种稳定性的调节明显增加。
(5)稳定性的增加会直到10岁,从这一年龄开始,儿童终于能按成人的方式作出反应了。
(6)随着年龄变化,导致感知稳定性的机制会发生演化。
(7)如果感知结构的真实演变存在的话,我们就不能再排除形成过程的问题,也不会排除在它们生成过程中经验的可能作用。
(8)一旦我们放弃恒久性“实体完形”这一假设,“完形”的生成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两难选择的不合理性:要么“整体性”,要么孤立感觉的原子主义。要么,感知是元素的综合,要么,它构成唯一的整体,要3么它是关系的系统。整体性结构是逐渐构建的产物,它不是通过“综合”起作用的,而是通过适应性的分化和组合性的同化起作用的,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把这种创建与具有真正活力的智力练习起来,这种智力与现在结构作用对立。涉及感知的关键点就是“变位”的问题:内在变位与外在变位。
4.新兴的完形理论用结构化的“整体性”代替了“联想性”。但是,在这两种理论中,为了表现出自动机制的被动性,运算活动都被消融到感觉里了。
5.感知结构,就像完形理论所坚持的那样,它的特点在于不可减约为加法组合,因此它是不可逆和不可结合的。所以,在推理系统当中还有着比“重新组合”(Umzentrierung) 更多的东西:一定普遍存在着“偏离分散”,为了运算的灵活性,必须有这样一类对静态感知形式进行分散消融的方法,并且因此,还有可能对感知的新结构或者对超越了所有真实感知极限的新结构进行无尽的重建。
6.当所有的原先的图式被结合到当前的图式时,因而当智力可以毫无差别地用当前的图式来重建过去的图式时,平衡就达到了。反之亦然。
五、感知与智力间的区别
1.完形理论证明了智力与感知这两个领域特有的结构之间具有一种连续性,从而革新了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
2.感知结构是一个相互之间依赖的关系系统。它涉及几何的、重量的、颜色或者声音的形式,我们总是要在关系的整体性中去解释它们,不能破坏它们的整体统一性。
3.“群组”的五个条件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在感知结构的水平上实现的。
(1)将在感知变化中起作用的关系用运算语言来表示,首先有一点很明显,由于系统守恒性的缺乏,这些组合不会是加法式的,这正是完形理论的根本性发现,这一发现,决定了感知的“整体性”特征。
(2)我们用关系组合的术语来表达这些变化,将观察到这个组合的不可逆性,这个不可逆性以另种形式表明了加法组合的缺失。
(3)任何一个感知关系的组合都不独立于它所经历的路径(联想的),而且每一个被感知的关系都依赖于之前直接发生的那些关系。
(4)把一个同样的元素同一个不同于它的其他元素相比较,或者同一个相同尺度的其他元素相比较,这个同样的元素并不等于它自身。随着给定关系—当前的和过去的关系—的变化,这一元素的值会发生变化。
(5)内在于感知结构的平衡形式与运算结构的平衡形式有着很大不同。在后者那里,平衡同时是灵活的和持久的,系统内部的变化并不改变系统, 因为存在着真实或者虚拟的(可转换性的)反向运算,所以它们总是能正确地互补着。而在感知的情况下,这一切则是相反的,每一次牵涉到的这些关系当中之一的价值的改变都会引起整体变化, 直到建立新的平衡,这个平衡与决定着先前状态的那个平衡有着区别。于是就有了“平衡的移置”,没有持久的平衡。
(6)当智力将两个东西相互比较时,不论是比较物还是被比较物(或者说不论是测量物还是被测量物)都不会因比较本身而被歪曲。相反,在感知比较当中,特别是对诸种不同元素进行评估, 把其中一个元素当作固定标准时,系统性的歪曲就会产生,称之为“标准误差”。
(7)不仅仅是在感知领域里(相对的)误差与集中关注相联,(相对的)客观性与偏离关注相联。儿童思维的整个演化过程(其原初的直觉形式与感知结构非常相近)都具有如下特点:从一般性的自我中心到智力的偏离中心。
(8)两种相对性,一个是歪曲性的,另一个则是客观性的,无疑, 它们既表明了智力动作与感知之间的深层对立,也表明了我们所假设的存在共同机制具有一种连续性。
(9)感知不同于智力,在于感知的结构不具有传递性、可逆性等,不是按照群组法则进行组合的。 因为感知所固有的歪曲相对性使它表现为本质上是概率的特性。这种感知关系特有的概率性组合、不可逆性、非加法性是一体的。相反,智力则是定位在完全的可逆性的组合上。
六、感知活动与智力之间的相似性
1.感知和智力这两类结构都包含有主体方面的建构性活动,都建立起一个关系的整体性系统。两类结构的某些体系在两个领域里都达到了“恒常性”或者说守恒这一概念。
2.原始错觉可以归结为集中关注的简单因素,因而属于相对集中关注法则。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当有规律地减少着。
3.原始的感知因素和感知活动之间产生的互相作用导致了一种错觉,我们可以称之为继发性错觉。
4.感知活动的关注对偏离关注的干预,它校正集中关注的影响并且由此建立对感知歪曲的调节。无论这种偏离关注和调节是多么初级和多少依靠于感觉一运动动能,它们建立了一种比较和协调的活动,这一活动与智力活动类似。
5.恒常性特点的感知活动已经接近智力的组合。同样,也正是这一感知活动,在时间推移和真正预期领域,预示着智力的到来。
6.外在换位:针对外在可感觉的图形;内在的换位:内在图形的不停重复的关系、对称性(或者反向关系)。
7.感知的发展证明存在着一种感知活动是偏离关注、移置(空间的和时间的)、比较、换位、预期以及分析之源,这种活动随年龄增长,但是由于它没有达到足够成熟的程度,孩子只能以一种“混合的”或者说“笼统的”方式来感知,或者说孩子是积累一些相互不连贯的细节来感知。
8.感知本身是不可逆系统,具有概率秩序的特征,这一系统受制于偶然性的离散和集中关注的简单可能性。相反,感知活动则把一致性与连续发展着的组合能力引入这个系统当中,建立起智力的形式。
9.感知活动不是支撑智力运算生成的唯一酝酿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