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比死更折磨人

作者: Lufi | 来源:发表于2016-05-26 11:48 被阅读69次

         今天要读的是张爱玲散文集《流言》里的《走!走到楼上去》。张爱玲写东西不爱关注生命里绝对的课题。比如死亡这种一了百了的韩剧式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她笔下的人物还是要死的,但是她花更多的力气去研究这些人物怎么一步三徘徊地走到这个境地。这个一步三徘徊的过程就如你站上了演讲台突然发现忘了拉裤裆拉链,你手足无措,满脑空白但还是要硬着头皮把该做的做完并走回你自己的位子。我一直觉得最精彩的文学作品善于写人生的尴尬。而且是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尴尬。通过文字表达那种不忍直视,不上不下,坐立不安的感觉需要的不仅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还需要写作者有一颗悲悯的心。像钱钟书在《围城》里大肆挖苦“鲍小姐”就缺乏这种慈悲。光会高冷的用鼻孔说漂亮话,让读者捧腹,除了让人敬佩作者的文字功力外,没有感同身受。

    上世纪40年代张爱玲设计的《流言》封面

         好多尴尬都跟生理需求有关。《走!走到楼上去》的男主人公拖儿带女去投靠亲戚,和亲戚闹翻了,但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还是要下来。不下楼就要饿肚子呢。多现实的困难需要解决。他大可带着一家走出,但走出去的结果除了饿肚子还要解决无法睡觉的问题了。“上楼”跟“出走”表面上看都是拂袖转身,但“上楼”的潜台词显然要丰富得多。“上楼”没有离开说明内心经过考量,还需依靠人家混口饭吃。而“出走”是脑门子一热的事情,“不食嗟来之食”终究只是浪漫主义的英雄故事。这个设定让每个天资有限的普通人在挣扎着求生存的时候都心有戚戚焉吧。

         张爱玲说“这出戏别的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很愉快,有悲哀,烦恼,吵嚷,但都是愉快的烦恼与吵嚷。”。这大概就是文学界的大男子主义者不屑的价值观,可却又正是张爱玲的读者最认可的价值观。既然有“悲哀,烦恼,吵嚷”为什么又会是愉快的呢?这里的“愉快”不能简单理解为普遍意义上的生理、心理的愉快。那是一种对小市民斤斤计较讨生活的享受,是讨价还价便宜了的那两分菜钱。是一种想尽办法求生存成功的窃喜。

    这出戏没有真正写出来,可惜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尴尬比死更折磨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it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