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村长的《游戏化特训营》设计了三个经典的玩法:【作业】、【盲盒】、【彩蛋】。
对这三个玩法,我总结了点感悟:
【作业】胜过高考,【盲盒】真的很盲,【彩蛋】发得真爽!
为什么要设计这三个玩法?
这三个玩法又设置了哪些任务?
它们又带来哪些维度体验?
就让我一一为大家拆解吧。
今天先拆解【盲盒】。
什么是盲盒
盲盒,诞生于日本,最开始叫mini figures,后来又叫blind box。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看不见里面东西的盒子,它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但你不知道里面到底装着哪一款。
一套盲盒有几个到十几个不等,还有一或两个隐藏款。所以,抽盲盒,就和抽SSR卡一样,全凭运气,有时候你会抽到喜欢的那款,甚至是隐藏款,如果运气不好,就可能抽到你不喜欢的或者重复的。

游戏化特训营的【盲盒】玩法

【盲盒】玩法设置的任务背后的逻辑:
北野村长对任务归纳了四种类型:
一、学员与内心的对话(让学员产生心流体验/最优体验)
二、学员与信息的对话(在敏捷输入-结构思考-价值输出中构建信息关系)
三、学员与场景的对话(基于场景地图的静态体验)
四、学员与他人的对话(学习游戏,社交游戏,角色扮演)
【盲盒】如何触发这些任务类型呢?
一、学员与内心的对话(让学员产生心流体验/最优体验)
学员内心的对话模式是“过去的我”——“当下的我”——“未来的我”。
过去的我:没有玩过盲盒,到底盲盒怎么玩呢?
当下的我:可以尝试着挑战一下盲盒,看看到到底是什么玩意?而且和战队一起玩,会有很大的成长;
未来的我:如果我掌握了盲盒的玩法,我可以运用到我的课程/活动中,让课程/活动更有趣。
二、学员与信息的对话(在敏捷输入-结构思考-价值输出中构建信息关系)
这一任务类型需要触发学员去思考:“我要学/做什么”——“我怎么学/做”——“我怎么用”
前面我提到了【盲盒】真的很盲,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玩。所以考虑到学员第一次接触盲盒,为了让学员有了更好的体验,村长特别制作了前面的那张操作图示,把盲盒的玩法分解成了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成三个流程(见上图)。
三、学员与场景的对话(基于场景地图的静态体验)
为了完成任务,我们需要设置一些场景:
互动舱(领任务)——小组群(鼓励参与、共创、决策)——腾讯会议等会议场景(共创)——互动舱(展示)
通过这样的场景体验,学员的感悟与收获是多维度的,就不单单是在微信群里了。
四、学员与他人的对话(学习游戏,社交游戏,角色扮演)
要完成盲盒,显然不能依靠个人的力量,村长定下的标准是,每个战队至少有五个队员进行展示。
相信在完成盲盒的过程中,各队的队长都起到了很好的领袖作用,最终的展示都是团队的成果。
以捷思妙言为例,队长王清莹起到了领袖的作用,一一沟通大家参与,小组多次进行了共创;小组每个人都贡献智慧,出谋划策。最终,彩红提纲了总导演的角色;雨鑫的视觉化呈现非常的惊艳;还有红梅,丝楠一起进行的怪物配音,征服了评委,最终触发了秘境,团队的凝聚力也增强不少。

【盲盒】玩法带来了哪些维度体验
一个玩法能带来好的体验,村长用【三感模型】帮我们做总结:

【盲盒】设计的三感模型:
一、愉悦感
【愉悦感】体现在“行为设计——关键节点 创意时刻”。
大家看发布盲盒任务的闪图,还有图上的小精灵,就特别让人惊奇。

二、专注感
【专注感】体现在“心流设计——关卡回合 游戏旅途”
盲盒任务线及时间轴的关卡回合设计,就很让人沉浸其中。每个小组在完成展示之后,都特别的兴奋,特别有成就感。
三、意义感
【意义感】体现在“产品设计——目标设计 使命塑造”
本身【盲盒】的设计就很有目标性,并带着开启后完成的成就感而存在的。
【盲盒】背后的八角驱动
《游戏化实战》一书用八角模型总结了人的行为核心驱动力——

其中有第七个核心就是未知性与好奇心

把八角驱动和三感模型结合在一起,我相信大家会更能明白【盲盒】出现的意义及秘密,也会更好的把盲盒设计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