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这句话,通过心理学的传播,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知易行难,绝大部分的家长,还不能很好地关注到孩子的情绪,或者在问题出现时会让情绪带着跑,干扰自己的判断,以致于言行不当,离孩子的心越来越远。
家长手记:
手记一:
18岁的家诚今年高中毕业了,他想利用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孩子的想法一说出口,就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家诚自己选择加入美团,成为了一名外卖骑手。一开始,家长认为孩子不过图一时新鲜,过几天受不了辛苦也就算了。没想到,家诚这孩子挺有毅力,每天早出晚归,对城市的大街小巷如数家珍。父母为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
于是,从每天对孩子的关心惦记变成了一见面就问:“今天接了几单呀?”突然有一天,孩子听到爸爸又问这句话的时候,情绪瞬间爆发了:“你就知道问我接了几单,你关心我累不累吗?”
手记二:
文丽是一名高二女生,住校。有一天晚上,妈妈接到了她的电话。文丽在电话那端情绪很激动,边说边哭,声音颤抖,还有呕吐的现象。原来,文丽是和同宿舍的一个女生闹矛盾了,无法排解,才给妈妈打电话。
妈妈十分心疼,恨不能插翅飞到女儿身边:“别哭了,你先告诉老师,妈妈明天就找她去。”谁知道,文丽哭得更厉害了。
青春期的情绪秘密:
青少年独立自主倾向与对父母的依赖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的争端,远大理想与控制力较差的冲突等造成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
情绪体验来得快而强烈、动荡多变,具有不稳定性。
高中生接近成年,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他们虽想控制、隐藏自己的情绪,但种种隐忧增多,主要与高考、前途、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有关。有时一旦身边的人和事对身心构成威胁,他们的情绪就会发出相应的警报信号,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如有人刺伤其自尊,内心会感到郁闷、愤怒,导致寻求疏解;如果做错了事,会感到内疚和自责,情绪会驱使他们纠正自己的行为,为错误做些补偿;但如果情绪反应过敏,小小的刺激便警报大鸣,也可能对危险和过失渐渐麻木,毫无反应。
任何的事情都是一种选择的结果,包括你的情绪。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情绪,情绪是可控制的因素。同时任何情绪的背后一定是有某种诉求,当然这种情绪的存在跟本人的经历、感受是有关系,那么情绪的反应模式也是和经历有关系。
——阿德勒
人类的七中基本情绪解决之道:
对孩子的情绪保持敏感
最好的做法就是家长耐心倾听。让孩子的积极情绪有机会和你分享,越分享越强化。在父母那如果把消极情绪有机会讲出来的话,消极情绪就会被清空。
对孩子的情绪保持尊重
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特别爱哭,而我妈妈最烦我哭,只要我一咧嘴,她就不允许,她好像觉得孩子哭是一件特别不好的事情,当然这是她的体验。带给我的直接经验是妈妈不爱我。
这种影响一直到我成年,在我儿子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到医院陪护,因为宫缩我疼得哭起来,她说:“闭嘴,别哭!”童年的体验一下子袭来,我哭得泣不成声:“你到底是不是我妈呀?”
情绪不是坏事情
孩子的情绪是人生的礼物,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如果看到孩子进家不开心,不要急于问为什么,孩子可能选择自己消化,这时,就不要一个劲儿地追问了,要相信孩子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
与孩子共情
都说家长要无条件地爱孩子,可据我了解,家长是最具功利心的人。第一个案例中的家长在意孩子每天接几单,无非挣了多少钱,对孩子能不能干的一个评判。好在,家长马上了解到了那天孩子跑了很远的路,实在是太累了。从那以后,改变了关注点,亲子关系进一步密切。
第二个案例中的家长急于让孩子停止哭泣,并且给出解决办法。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情绪叠加在了孩子的身上,给孩子造成二次困扰。完全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愤怒,妈妈很心疼,你希望妈妈做什么?这样,既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理解和体贴,又有利于孩子平复心情,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个人成长
家长是一个需要不断成长的终身职业,当我们想要帮助孩子的时候,把握住自己的情绪,就能找到解决的密码。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家长对自己的情绪有掌控能力的时候,身教胜于言传,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疏导压力,化解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