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条信息:多年后,你们就会明白今天所有的努力并没有什么卵用,改变你们命运的不是只是文化,主要是酒量、关系、胆量、爹妈、长相,还有你们村是不是要拆。
最后一句几乎让人笑出声,嘴角明明却还有一份尴尬苦涩和无奈。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十八线城市的小镇上,小时候读书全靠自觉,没有人会逼你上辅导班,没有人会跟你描绘未来的蓝图,父母忙于生计,周遭都是市井生活。一些人一辈子没读过什么书,日子照样过下去,一些人大字不识几个,但算数过关,能看秤花能心算,买卖照样能供养一家人基本的生活。
身边鲜有读书有成的例子,反倒是那些上过高中的父辈,半辈子戴着眼镜,穿着白衬衫,胸前别着钢笔,肩上挑着水肥,成了镇上人的笑柄。
小时候听过班上同学的父亲曾经上过中专,成了小学老师,但觉得工资低工作不自在,辞职做起了贩卖鱼肉的小生意。起早贪黑,肩挑手拿,但夕阳西下,收摊结账,手指粘一口唾沫,数着厚厚不知数的钞票,眼里尽是对生活的满足。
所以你看读书有什么用?书读得越多,人越傻,说话做事拿腔调顾面子,衬衫笔挺,钢笔两支,但是有用吗?反倒是那些书读得越差,越上房揭瓦的人混得越吃香。
方圆不过几公里的小镇中心,人人户户皆相识,这样的例子越多,盲目的大人们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稀薄。他们能为你设想到最远最长最好的路,就是书读得差不多了,找个镇上不错的人家嫁了。
细思极恐之下,庆幸妈妈当年读了一些书,小时候如果不是她拿着藤条追着我,为了少考了一分而雷霆震怒,也许我在读书的这条路上不至于发起那么强烈的好胜心。
她时常能气到发抖,为每个学年的考评上老师写着“成绩优秀,但有点骄傲”,明明有多个短句,我妈视线的重点永远在“但是”后面。
她容不得你懈怠以及不重视她施与在你身上的每一份期盼,她最常说,这样要求你还不是为了你以后能跟上别人家的孩子。
“跟上别人家的孩子”是小时候读书所有动力的起源。
那时候读书很盲目,为了每一次考试能够赶超班里的某些同学,为了拿回那一份橙红的奖状,为了升国旗的那天能站在旗台上讲话,为了多得到一眼老师的关注,为了文艺演出时能站到队伍的前面,为了别人说起别人家的孩子时,那个孩子是自己……
高中绝对是小镇孩子命运的分水岭,小初同行的50多个同学里,到了高中只剩下一半。那些中途辍学的同学们,大多数留在了小镇上过上了父辈一样的人生。
直到现在每次回到镇上,我还会一个人去逛菜市场,远远看着当年曾是同学少年的他们如今眉眼都过早刻画上了岁月的痕迹,他们招呼着生意,逗弄着身边的孩子,笑容里透着对生活的简单欲望,不遮掩不矫饰。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自己不上高中不读书,不经历高考不上大学,也许那中间也会有一份自己人生的影子。
读书有什么用?读书就是为了摆脱这样的影子,逃到另一层的人生境遇里,去够得到织梦追梦的资本。
曾经以为12年很漫长,16年望也望不到头,一转眼自己就路过了它们的尽头,每一年六月七号的到来,夜里还会被惊醒,起得早的清晨想起多年走向考场的每个步伐,依然清晰得听得见每声砰砰的心跳。
多少人说读书无用论,好几次因为工作的挫败感侵袭,因为家人说起某个辍学的亲戚家孩子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因为那个喜欢好多年的男孩爱上了没有上大学的女生,悲从中来,也曾恨恨地想如果当初不读书现在会如何?
也许听了长辈的建议,用多年上大学的学费积攒成为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做了生意,有了企业,二十几年的人生活着是别人的几倍精彩。
也许中途事业失败,穷困潦倒,耗到年纪无限大,草草相亲结婚,一辈子守着一亩三分地,牛一样地耕耘不息。
这样反复想,忽然不再抱怨这万恶的耗尽人生大好时光的教育制度,因为那些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人群里,多少人带着吃不到葡萄反说酸的心理,多少人拿着个别的典型说着普遍的现象,多少人因为错误地理解了“读书”两个字,而妄论人生这一场的意义虚无。
读书有什么用?如果它的终极目标只是为了让自己考上一所好大学,获得一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退休跳广场舞,盖棺再到下一个轮回,那么这样的读书必定带着目的,功利,恐惧和焦虑。
但这不过也是千万人所选择的过程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部分而已。选择这样人生的人不会去想这一场人生的意义,只是沉入在一场世俗认定的循环里,倒也活得简单热闹,一部接一部的电影电视剧就足以囊括和串起整个人生的大部分时光。
但读书总还有另一面,你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始终少了一些什么?当你找寻不到缺少的这部分意义时,会试图用某个自己暂时缺失的部分去弥补,比如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职位,美好的爱情,理想的另一半,懂事的孩子……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所罗列出来的一系列条件里,似乎占据重要比重的都是客体,是身外物,是我们寄托的载体,而唯独没有自己本身。
我们常常觉得工作是自己,爱情和婚姻是自己,孩子是自己,他们才构成了一整个大写的我,这样想似乎没错,这是正确的大多数。但另一方面,那份其实和父辈在工厂里踩着缝纫机坐上一天没有任何区别的工作,渐渐让自己目光涣散,明明一天没有花费多少体力却感觉整个人就像泄气的皮球,我们看山不是山,风景在眼前如果没有手机记录,看了什么也引不起内心的波澜,我们害怕独处,一个人常常无所适从,需要有电视,有手机,有任何能让自己有存在感的客体掩盖自己害怕孤独。
读书有什么用?读书越多只会思考越多,吃饱撑着闲得各种疼,以前的人一旦孤独,一集电视剧就足够打发了,现在的人加上两部电影,也仍感到心里空落落的。
我们失去了快乐,不容易快乐。眼前不再有风景,只有具象的目的地,食物,感官刺激和踩着时间度日的杂沓的脚步。
生命真的糟糕至极。
每次坐在高处望着万家灯火却感受不到美的时候,我也常常问自己,辛辛苦苦读书到底有什么用?以前不敢问自己这么矫情的问题,现在慢慢有了答案。
首先我想说,相比人生中的这一场高考和16年的读书,人生中还有许许多多该精读的东西,比如爱情,比如婚姻,比如生养孩子,比如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
这些不是无聊的人生小事,相反这些在生命中构成重要意义的人生大事,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们它比高考重要,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面对,他们重要吗?多少人战胜了高考,却败在了这其中的任何一项上。
爱一个人是能力,婚姻经营是能力,养育孩子是能力,追问生命的意义更是一种能力。我们为了高考日夜奋战,练习卷不知模拟过多少次,但对于它们却从来试图靠着本能和天赋。
读书有什么用?只有再读书,才能弥补这些教育的缺失,才能在人生更多关键的战役里不委屈地趴下。
人生这一场,出了大学校门,你才会发现,你只是再次进入了另一所大学,每天要被闹钟叫醒,挤着公车,吃着路边的早餐,在一个公共的空间里一坐就是半天,手指大动,却身心俱疲。
如果读书就此终结,你会误以为这是读书全部的意义。换来一份机械的工作,维持一份浮于表面的人际,得到一份温饱的薪水,眼巴巴数着退休的年限,仿佛就在一个巨大的人生牢笼里,一只没有自由的困兽。
可因为读书,遍历更多人不一样的人生,眼前就像打开了一扇扇窗,原来人生不止有自己这个死样子,还有其他活法,你会开始去尝试,去突破,去走在每个践行的路上。
读书应该是让我们更懂得让自己沉静下来倾听自己,感受自己想要的生活,问问自己怎么样才会更快乐。
它是有意识地过活,是能感受到生命活色生香的气味,是激情,是爱,更是自由。
此时此刻,穿回当年高考后的那个人生阶段的现场,自己恨不得撕掉所有的书,大喊一声,老娘此生终于不用再这么拼命读书了。
可是,现实甩过来一声响亮的巴掌。此生读书,高中之后才刚刚开始。
读书有什么用?我不再想追问它的意义。
但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我吃下的饭,虽然都被消化了,但是它们其中的一部分,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体。读书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