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家孩子吃饭也很慢、出门也很慢、起床也得折腾半天,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的,这么小的孩子也有拖延症,难道是遗传?
答:拖延症是近些年很流行的一个词儿,顾名思义指的是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其实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拖延症形成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拖延是由一种或数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种观点认为,拖延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
解释完基础定义,现在要来回答问题了:小孩子做事拖拉就是拖延症么?
如果将孩子的拖拉行为做一个分类,大致会有三种类型:
1、行为层面的拖拉
这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拖拉类型,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形成时间观念,他意识不到花了30分钟做完的事情其实10分就能搞定。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孩子的专注力出现问题,导致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注意力不断被其他事物吸引,最后整体的完成时间被拉长。
如果是学龄前儿童,对时间还没有概念,就需要家长通过一些技巧来逐渐培养时间观念,比如手绘时间表,遵照完成给予鼓励。
菇现在就处于对时间一知半解的阶段,我现在会刻意地在沟通中加入时间的概念。比如早上出门前,我会指着时钟对他说现在是几点,等最长的那根指针走完两个格子,我们就穿鞋出发。鼓励的方式很简单,如果完成会在日历上给他画一个小星星。有时候菇会要求画一个向日葵,我也非常乐意把小星星改成一朵向日葵。
更多的时候,菇会忘记时间这回事,我就把钟表拿到他身边跟他再重复一遍,然后提醒他:我数到三,就自己穿鞋准备出发,我希望你能跟我一起走,如果你想跟我一起走,就过来穿鞋。
因为从小就用“数到三,就行动”的方法,所以菇现在非常习惯这种“时间控制”,通常我刚开始数一,他就开始行动了。
这个过程中我有用到两个沟通技巧:
A、明确规则:到时间就出发
B、表达期望:希望跟我一起出发
这样一方面向孩子明确了时间限制,另一方面又以正面的预期给了他们自己决定行动的自由。
2、心理层面的拖拉
这个类型,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无意识地将拖拉视为对父母高压控制的反抗。有分析指出,性格急躁、对孩子期望值高、同时控制欲又强的父母,更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拖拉的习惯。
这是由于“督促”和“强制”过多,剥夺了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于是无助的孩子只能将拖沓作为无意识隐性对抗语言,通过不断地暗示“我斗不过你,但是可以拖”,强化了拖拉行为。
我们不得不承认,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有着极强的内驱力,而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就是内驱力的基础。
孩子的责任感,表现在他能主动、有效地完成与他有关的事情。这些行为并不是通过下达指令或者提要求来实现,而是孩子的自我选择,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无论年纪大小,自我选择的权利都值得尊重。
菇之前总喜欢把看过的绘本零乱的扔在房间里,后来我给他读了小熊宝宝收拾玩具的故事,提醒他说:如果玩具和书晚上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里,就会很伤心。三四次之后,菇现在会主动收拾他的书和玩具,一边收拾还一边念念有词:书宝贝,我送你回家,你就不会难过了。
如果有忘记收拾的时候,我也只是提醒一句:玩具会伤心的,让他自己选择怎么行动。有时候他也故意拧着来不收拾,我就会告诉他,如果不送玩具回家,第二天就没有玩具愿意和他玩,然后继续让他自己选择去做还是不做。
不批评、不强迫、不干涉。
这三个原则坚持到底。
3、生理层面的拖拉
这个类型的成因就比较复杂,和大脑功能受损有关,我并不专业就不展开讨论了。
成年人的拖延症很常见,孩子由于智力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问题,也会出现类似拖延症的情况,大多数只是行为层面上的拖拉习惯,通过一些技巧是可以改善的,跟遗传是没有关系。不过,家长如果本身做事就有拖拖拉拉的习惯,可是很有可能被孩子学了过去,真的变成了“遗传”哦。
DAY 15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