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看守人》是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现实主义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一位饱经风霜的波兰老人应征到了离巴拿马不远的阿斯宾华尔岛外灯塔看守人的职位。从此之后,老人便每日与小岛、灯塔、大海为伴。虽已过花甲之年,在经历过从前的种种漂泊、不幸与失败之后他依然精神矍铄,顽强不息。正如像作者在小说中描写的史卡汶思基一样,“他有些像被追赶的野兽,终于在人迹罕至的山崖或洞窟里获得了藏身之处;他实在像一只小船,帆樯绳索都被风暴所摧折,从云端里被抛入海底了,一只被风暴打满了波浪和水花的船,但它还是能曲折前进,到达了港口”。
这是主人公史卡汶思基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老人一生命运多舛,却不屈服于命运,不曾向人讨饶,更不肯向忧患低头,在经过无数般炼狱之后,还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金子般的赤诚之心。当别人遇到困难之时,他毫不犹豫的给予援手。
就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意之后,他并未对未来失望,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终究一无所遇,最后却只有一个念头支配着他,终于在这坐荒凉的海岛上谋取到灯塔看守人的职务。
在海岛上工作一个星期之后,老人无意中收到波兰侨民协会寄赠他的几本书籍,打开之后他看到是用自己祖国的文字写成的诗集,便忘情的阅读了起来,当他看到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便想起了自己的祖国。勾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他内心如潮涌,不能自已,看到这些文字使他宛如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家乡一般,当晚,他沉溺于浓烈的思念情愫当中,竟然忘记了点亮灯塔。
显克微支的这篇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看完之后却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憾。作者用平实挚朴的语言写出了一位流离所失、饱经沧桑的波兰老人史卡汶思基一生悲剧性的经历。他勇敢正直、忠于职守。但由于最后由于对自己祖国强烈的思念而导致失职。使刚刚得到的工作又再次丢失了,重新又开始新一轮的漂泊生活。
正如小说尾声写道“几天之后,有人看见史卡汶思基在一条从阿斯宾华尔开到纽约去轮船上了”,这位可怜的老人已经失业。“在他新的生命之路上,他怀中带着一本书,不时地用手去抚摸它,好像唯恐连这一点东西也会离开他。
整篇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语言写得简朴抒情。却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震憾,我记得当时第一次看完整篇小说是在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只是当时里面有些句子并没有读懂,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吧,不能理解小说里深刻的含意,但当时的我对小说里描写海景的句子非常喜欢,印象也极为深刻,直到现在还难以忘记。
整篇小说将海景与主人公史卡汶思基思想情感密切的交融在了一起,民族国家兴衰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的连系起来,道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强烈的表现出史卡汶思基爱国主义精神,这部短篇小说可谓是感人肺俯,荡气回肠的锦锈诗篇。正所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个人荣辱与国家兴衰是密不可分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整篇小说的语言是很朴实无华,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这可见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是文学语言艺术的魅力,用平实无华的语言文字能表达出立意颇高,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这一点是我在今后的写作练习当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小说的写作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封闭式的结构,整篇小说是在一个封闭下的环境下进行描述的大海、孤岛、灯塔、遗世独立的老人……其二 出色的人物心理描写,小说中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有许多,都是为了塑造史卡汶思基的性格作的背景铺垫;其三 情景交融,情与景和谐的创作手法。如描写浩瀚、黑暗、凶涌的大海中孤独耸立的渺小灯塔,是为了更加衬托守夜老人孤独与世隔绝的真实写照。最后将景物与主人公强烈的爱国思想之情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整部小说得到了升华。“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这篇小说不论从立意、结构、语言都是非常出色的,这也许就是小说能够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