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179/167fc9c65719190f.jpg)
前几天我发表在《扬州晚报》上的一篇文章《少时捉虫》竟然被学习强国转载了,真是意想不到的,令人激动。
我发了朋友圈有许多朋友点赞及点评。我选了两位老师的点评。
稻香老农姜老师点评:
徐建平的《少时捉虫》把少儿时代捉虫的欢乐和被抓现行面壁思过的委屈等写得活灵活现,也给成人世界抹去了多少烦恼和忧愁。
木易老杨杨老师点评:
拜读徐老师文章的一点感想:
在徐老师的笔下《少时捉虫》描写了那个时间段里,万千农村孩子欢乐的童年时光。其文字生动,贴近生活,刻划细节出神入化,认真研读如同身临其境,连当初没有其中经历的人都仿佛看到了文章画面中丝丝缕缕的动情动人的场景。徐老师文章穿越了时间的厚墙,像一颗颗明星布满了灿烂的星空,当广大读者与此类文章见面就能感受到内容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以及生动活泼之可读性等方面脍炙人口华丽篇章。
徐老师文章被《学习强国》转载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锦绣文章共欣赏,名家力作共拜读!
姜老师和杨老师的精彩点评,既让我感到高兴,又让我感到难为情,其实文章没有这么高大上的。
现摘落了一段如下:
儿时的乡村少有娱乐,捉虫是一大趣事。
土场的野榉树,每到夏天,刺毛虫贴着树干筑有许多壳。刺毛虫毛茸茸的,浑身长有细微尖锐的黑刺,人被蜇后皮肤又痒又疼,起一个个不规则的肿块。通常我们用橡皮胶粘黑刺,但粘不干净,有些刺还留在皮肤里,就在患处涂抹些清凉油或菜籽油,过两天会自然消肿。胆大的男孩调皮捣蛋,用宽大的树叶捉刺毛,往女孩身上扔去,女孩冷不丁受到惊吓,哭喊着跑回家,向家人哭诉遭遇的恶作剧。女孩家长听后就大骂:“没有爷娘管教!”男孩家长自知理亏,就操起棍棒边骂边抽打起来,男孩招架不住,撒开脚丫子奋力逃跑,家长紧追其后愤怒地扬着竹棍……我每次要去捣刺毛壳时,母亲会用慈爱的语气规劝我:“阿囡啊,覅去碰,当心刺毛蜇,痛得死脱快。”父亲见了,不由分说,拎起耳朵就往家里拖,命我立壁角,我老老实实站在墙角落一动不动,委屈的眼泪顺着脸颊滴落下来。隔厢里纺线的母亲心疼我,起身去灶屋间拿出一只蒸熟的山芋:“阿囡啊,吃吧。”我一见到山芋,马上把父亲对我的责罚抛到了九霄云外。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179/41f86d55b031e4a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