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梳理表达下自己的学习心智,揭开知识体系搭建那层纱,试图回应下部分同学的疑虑:
1、训练营课程怎么听最有效?
(你可以察觉我对这些课程背后价值有自己的主见和评判,我的学习不仅自觉主动还有自己的主线、优先级、取舍、轻重缓急,我并不完全按部就班地来,但我一定也不是脱缰野马。)
2、知识体系搭建到底咋回事?
(我从不相信目前所得就是知识体系的全部,我在持续翻新定义自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我不停地在思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说真的我还会物色其他有关知识体系的课程,并且已经囤了包括《组织行为学》、《认知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相关一堆书,我要追本溯源,我相信每一个人,哪怕现在还只是学生,但未必不能在同一问题上跻身同样卓越一流的见解。)
3、我自认好的学习方法是啥?
(产品思维,用“MVP”不断试错。学习这种元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死磕自己,PDCA,乘着三个月这么多卖力又经验丰富的老师指点,剩下的全靠慧根,各安天命,无怨无悔。)
内容较多,导图放大可能不清晰一、五点课程收获
(一)三个内容方面的:
1.以帮主《沟通力I、II》两本书入门,开始比较全面地接触、了解沟通力基础理论知识;
以前知道有用、没去学;几次线下拆书、碎片化学不深;现为建体系、专挑感兴趣去填充初略学;帮主有秘籍、几乎囊括了沟通体系各个维度、不同书籍的有用片段,像工具书一样查找、浏览方便学。
2.从书写、积累一定数量的便签,回忆、提炼职场案例会觉察自己和他人常见的沟通力问题;
大家都知道有个“色彩浴”(color bath)的概念:要是你一大早想着今天自己的幸运色是粉红色,那这一天下来你总会在这里那里看到很多很多这种颜色,仿佛自己沐浴在粉红色的世界里。——你的暗示提醒你关注什么,而注意力方向就会产生成果。
同理,当我们光考虑搭建某栋沟通力小楼的时候,你就会变得对相应的关键词敏感,目之所及、皆涉沟通。无论你翻书、听课还是搜索网络文章,哪怕这些内容原本不相干,你也能剥离其中可以支撑你的塔楼逻辑的内容。
你多了一种“看热闹”的视角,你对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沟通毛病更加清楚;看见别人吵得不可开交,你知道问题点在哪里(事实&观点、CPR层级不同等);反省自己一次失败的交谈,你很容易找出原因(未区分受众、逻辑混乱等等)。
3.用雏形“小塔楼”,尝试搭建自己的沟通力知识体系,摸到学习门道。
精深营的本意不是教我们沟通力的(当然,我相信帮主会持续汇编出版美国劳工局总结的最重要职场技能系列书籍,既填补书市空白,又可成帮众修炼宝典,镇帮之宝,还能用作拆书学院同名课程教材带动热销,细思极恐,哈哈哈),而是学习搭建知识体系的。所以,自我要求是,沟通力可以不纯熟,但是对“盖楼”应该略有感觉。
具体后面详论。
(二)两个可能无关的:
此图不具有参考价值4.知识体系的“黄金圈”还在调整:
你有“剪报”经历吗?你见过名人谈读书、作家曝光创作灵感的源泉吗?你还觉得知识体系仅仅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视觉呈现、印象笔记、有道云那些整理术吗?我觉得少了“逻辑自洽”过程和结果都算不上内化知识。
既然要搭建知识体系,不能一上来就练拳法吧?至少要探究如何定义知识体系这一概念吧?那最好莫过于用黄金圈思维了。
就像我曾经的糗事:自考法律10余门、法条搜集背诵也不算少,当有位老板遭遇一起安全事故,来打听是否构成刑责时,我就蒙圈了。
如果只是把知识卡片分门别类储存起来,还是不能随时有效调用的,必须做到表达、思考、分享、解决问题“四位一体”才算学习进阶,当我们“以教为学”的时候,你才会真懂、全懂、更懂。
文字来自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P288、2895.看入课里、看出课外(认知、心智)
这句话仿写《沟通的艺术》副标题,是想说说我是如何审视一堂课、一个训练营效用价值的,又是如何将课中内容大卸八块、各取所需的,这些是我搭建知识体系从认知、态度到行为及意愿方面的心路历程,也就是本文中心思想之“心智”。
大家是不是觉得拆书营和精深营绕老绕去就那几条?“三个维度”、“三条进路”、“八字箴言”,如果你有去体会这两个课程“相同又不同”的一面,应该算get到一些点了吧。
拆书营是以“RIA”便签法为中心,从书本片段的新知I、到匹配恰当的A1、再SMART的A2;或者从活生生的案例A1,提炼萃取成显性化知识I,来指导今后同类事件A2;面对雪花漫天的网文推送、猝不及防的良莠课程,你要从心出发,学习先问“十万个为什么”。
精深营是“三条进路”为基础,一群人一起用哑铃——我认为这里系指类似“RIA”便签法等引申出的“致用类”学习方法和能力——锻炼多组肌肉群。你应该更为关注“网”是别人现成的框架或自己构想的逻辑、点是知识卡片或者点滴人生经验(可以是自己或别人的)、问题是你所构建知识体系的起点或终点,三者是相互穿插、灵活使用的。而在此过程中,可以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的思维方法来品评、审视、检验前述“点、线、问题”。
图片来自赵周老师课件但是两个训练营,听起来都很过瘾,包括幕后拆书帮内、资深拆书家、讲师团在内,虽然倍受“碾压”,但高手们都在想方设法争取早日内化。从这个层面看,帮主领导下的拆书学院研发课程、搭建知识体系之功力已臻化境,而初学者一下子接收不了实属正常。
在此我想强调,学员中藏龙卧虎,其实每个人参加课程的用意和“刚需”大相径庭,你要练习便签写法、还是观摩课程研发、取经训练营或社群运营、还是基于知识体系本身,或者兼而有之,意味着你听课、取舍、侧重会有所不同,最终自我验收的输出成果也不必雷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有心学习者,思路不应该受限于某一点,否则就容易钻牛角尖。
二、个人搭建知识体系详情
(一)恐怕我“悟”到另一种心智模式:
说穿了你就明白:好比吸星大法还要易筋经,最终要把从别人那里硬生生吸过来的“真气、功力”融于体内,不被反噬、不会入魔,还要能够搏击反攻。我称之为一个“逻辑自洽”的过程。
因为很多知识模块取自不同书籍的片段,分属于不同人为不同目的著述书籍、教材等所建针对性沟通力体系的内容,甚至压根不牵涉沟通力,而属于辩证、逻辑、人际关系、团队协作等其他领域范畴。我要盖自己的小房子,捡了破瓦、也可能是“汉瓦秦砖”,我得自下而上把大体的框架整牢固,不至于缺“筋”少“梁”,东倒西歪,验收通不过;最好还要让古今中外的代表性案例都来捋一遍,自然就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并非课上所有细节内容都要一次消化、吃透,可以先保留着,等待其他时机来完善,不管是追问反思还是便签法练习,我觉得大家受此困扰很深。很多人听课,十分在乎把笔记记全,逼着自己非用便签法、模拟私董会,硬把“追问反思”八字真言用个遍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很容易局限人,应该是了解它们的功能、原理,选择性忽视,遵从自己的感觉,怎么搬砖、如何砌墙、欢喜花样设计、沉迷特别装修,怎么高兴怎么来,根本的还在于理清自己的刚需,先从自身唯一问题点出发盖一座自己的小塔楼。
再比如,昨晚我印象最深的是帮主透露“致用类选书”之“海选、相亲、过日子”三步法,而第二步最关键,要点有:
1.只用15分钟;
2.只凭自己感觉;
3.可能“不在此书中”。
还有,我惊喜地发现,赵老师的“冲突解决策略矩阵”似乎也可以增加到我的沟通力小塔楼之内呢,这不正是知识体系持续自行完善、不停滋生疯长的生命力吗?
有机会我会把这单独写成说明文章(二)用“追问反思”举个栗子:
上图剧透我另一个有关“反思追问知识体系”自建小塔楼的五个维度的建筑材料搜集及其过程来源,有的跟拆书帮接连两个训练营和名声在外的赋能班有关,有的是自己其他学习点的转换,看下去之前建议先点开这个图整体浏览一遍,你更能明白我的解析思路。
我第一次听到“追问反思”是在拆书营,那是就一闪而过的念头——“哇!这招好厉害。”帮主肯定是看过相关思考的一本或系列书籍,再归纳总结成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八字箴言”,拆书帮嘛,最要江湖广为流传不是,这可是秉性套路啊。
我还注意到赵周老师说到万科高管“略一沉吟”那种高深的回答问题的范式,精深营答疑环节,他又澄清“重要的是烧脑的过程、答案会扼杀思考”,这跟他拆书营里强调“8个方面用熟了自不必面面俱到”是同一逻辑。
我同时在上海赋能班、精深营课上经历过“线上、线下私董会”,了解了大体的流程,惊叹于提问的威力,好奇大伙千差万别的视角,比别人更明白借助他人以及私下进行追问来厘清问题、重新定性问题的过程,你看昨晚帮主将前者称为“提问外包”,同时还介绍了他自己“思维跳高”和三种“刻意提问”等练习方法,加上我留意到领拆曾提到《解密私董会》一书,以及我在《高绩效教练》里面看到的“GROW”话术,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有关追问反思这个知识点的思路豁然开朗,一下子发散开了!
或许,你疑惑这个框架上面,有的是做法,有的是知识点,逻辑分类还不太清楚,只有自己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不过,我所界定的 知识体系原本就应当既包括:
1.理论,旗下又分支持性理论(要求或者可以这么做),以及反对性理论(也就是适用边界) ;
2. 实例, 然后下面自然包含正、反两方面吧。
你看,如果把我的“追问反思”也视为一个小小的知识体系,你可以知道,它形成的过程、经历的时间跨度是比较长的,灵感来源可能相关、也可能不相干,我要跟大家展示的是这座“塔楼”并非在精深营或者拆书营中某次课中成形,而是在我第一次GET到了之后就被“悬挂”起来,然后结合赋能班、GROW等慢慢理顺的,一旦这个框架具备,再买来一套第一手资料——私董会甚至哲学思辨、逻辑方法论之类的书籍,我就可以正式尝试追问反思,展开便签搜集和进一步的“逻辑自洽”盖楼工程了,那我自然就不会像昨晚一些同学那样,对此产生一种用不趁手的疑难。
这是我尝试分享自己思忖心智的第一次,可能自言自语的方式,虽然极力表达,还是有很多难以言表,希望过路客官、训练营的同伴们多多反馈,一起探讨。
形形色色的原材料统一成一种我自己和所面对的企业员工能够接纳的“建筑”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