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加入俱乐部的顺其自然今天听过第一次带读之后,写下来自己的初步感受,和自主阅读做了比较,她的思维很理性,充分结合自身情况的总结反思,我联想到自己是怎么听带读的,于是迫不及待地坐下来写下我的看法。
我是俱乐部刚成立的时候加入的,2016年1月4日到现在,11个月的时间,虽然不是每天都会听,但听过了大部分,写了几十篇学而思。我总结出自己听带读的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提前公布的书单,确定哪几本书是我特别想认真听的,哪一本是可以略听的。
这个标准根据我目前的需要、我的兴趣、他人推荐三者结合,要不要把书再买回来看也依据这个决定。
如果是不能判断的书,也就是我以前没听说过的,也不了解这本书会带给我什么,我会认真听带读第一天,每本书带读的第一天,带读老师会介绍书的框架目录、成书背景、作者及观点,这本书的地位和对现在的借鉴意义。听完这一天的带读,基本对全书有个大致的了解,就能判断要不要投入、投入多少精力,尤其是有些背景资料是我们百度也搜索不到的。
二、确定了是我很想听的书,我会调整近期的安排,把听带读作为每天的重要三件事之一,听完带读后,及时写下自己的感触和想法,发布出来。有时候听到一句话能引发我的一连串思考。我会把这句话记下来,当时的想法也记下来。记录的方式也有多种,微信语音可以转文字,还可以用讯飞语音输入法记录在锤子便签或简书里,哪个方便用哪个。
三、听之前做什么准备。我会先看PPT,带读老师会把这一天要带读的精华和延展都整理在PPT里,只要花几分钟就知道老师今天大概会讲什么,心中有数,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地听,就算错过一点也不着急,如果被迫中断也知道从哪里继续。还有当天的学而思,我都会看一看,有些时候是引人思考的问题,有时候是有意思的视频和文章,有时候是一些探索自己的心理测试,学而思看起来不复杂,却能引起很多思考,看别的会员的学而思也是一种学习和思考。
四、时间如何安排。这大概是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了。很多人想加入又犹豫不决也是觉得自己没时间。没时间只是个伪命题,而是你觉得什么值得花时间而已。如果是你觉得不值得的事,那么即使你空闲下来,也不会去做的。我是这么安排我的时间的,早上睡醒的时候,迷迷糊糊的,想赖床的时候,我会打开微信听带读,带读老师都是相当勤奋,一般情况下带读都在六点多开始,有时候会晚一点,她们也都是妈妈,早晨需要招呼孩子。这个时间段能听一部分,在吃饭的时候也会听十几分钟,有时候是边做饭边听,听到有感触的地方就停一停,想一想。
有了看PPT的准备工作,就不会觉得太散,有疑问的时候再看看PPT就好。即使有时候没有完全听完,也不纠结。在可以坐下来的时候,我会阅读纸质书,有时候是正在带读的书,有时是其他书。不过不建议一边看书一边听带读,因为两件事都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事情,会互相干扰,效率下降,如果是做机械活动的时候听带读,就不会干扰,比如可以变洗碗边听,边拖地边听,边叠衣服边听。可别小看这些碎片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可以收获不少呢。
五、学而思的输出。都说无输出不输入,我认真听过的带读都会及时写下感触。写与不写的差别很大。很多朋友都听了带读,但是很少写学而思,一是没有输出的观念,二是把输出想的太困难。记得以前考试的时候,背一个问答题,背上十遍都不一定记住,背两遍再写一遍,就记得牢多了。这也是一种输出,虽然是死记硬背的输出。如果是带着理解和思考的输出,那么就是自己的再创造,意义更不同。
《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里提到的拆书帮便签读书法,第一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看到的知识,第二步,联想和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第三步,思考怎么应用这些方法。一张便签就能写完。所以输出学而思并不是很困难的事,遇到自己觉得困难的事,可以把开始的难度降低,比如从超过15个字的学而思开始写。一句话都可能超15字,有时候我也犯懒不想写学而思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今天不写多了,就写50个字吧,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几百字就写完了。
六、充分利用精彩延展。每次带读让我很期待的就是带读老师的延展,记得前几天静怡老师带读《爱弥儿》的时候,有发过几张漫画来解释什么是安全型依念和回避型依念,这几个概念我在心理学的书上看到过,我读了几遍也没完全分清,做题的时候老是选错,可是看完这几张漫画,非常容易就理解了,当时焕然大悟的感觉印象深刻。还有彭彭在带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延展了很多帮助时间管理的APP和方法,我现在仍在使用,带读《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时延展了很多她的私房方法,这些延展都相当精彩和相当实用,受益匪浅。
以上是我对听带读的一些总结。也许有些方法对你有参考意义,如果你觉得不错,不妨一试。
不管是听带读还是自主阅读,都是别人的观点,需要通过我们的思考,吸收其精华,辩证性思维哪里都需要。任何吸收新知识的途径都各有利弊,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调整使用,达到效益最大化。
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