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条条说瑞士人》The Naked Swiss
作者 | Clare O’dea
译者 | 影子
Chapter1:认识一下瑞士人
Chapter2:瑞士人很有钱,吗?
Chapter3:瑞士人排外,吗?
Chapter4:瑞士人聪明,吗?
Chapter5:瑞士人性别歧视,吗?
Chapter6:瑞士人中立,吗?
Chapter7:瑞士人帮过纳粹,吗?
Chapter8:瑞士人无聊,吗?
Chapter9:瑞士人是奸诈的银行家,吗?
Chapter10:瑞士人有世界最好的民主,吗?
Chapter11:瑞士人是欧洲人,吗?
Chapter 1: 认识一下瑞士人(1)
瑞士人,不是忙于精彩地让人惊叹,就是在忙于精彩地让人讨厌。
瑞士当之无愧是世界领导者。来看一些彰显成功的指数,其中包括健康指数、财富指数,以及成就指数——
西欧最低肥胖率;
平均预期寿命的世界第二长寿国(男80岁/女85岁);
苏黎世、日内瓦、伯尔尼等大城市生活质量,在排名上傲视全球;而小城镇也毫不逊色,空气洁净,犯罪鲜少,大众交通精确运行,政府管理高效运作,宜其室家。
年复一年,在全球形形色色的调查名录排名上,无论是致力于康乐创新还是国家富足,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保护环境,瑞士一直居高不下。
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人均专利申请量、人均科研出版量一路领先;
家庭平均资产过50万瑞士法郎,让其他国家望其项背;
还有通过国际红十字会,以人道主义援助,对残暴的战争,有力地发声“NO”;
在联合国全球幸福报告中,瑞士无可置疑地站在第一的位置;
全球创新指数,列格坦繁荣指数(全球财富和康乐评级),国家品牌指数,IMD世界人才报告,全球竞争指数,全球环境绩效指数等等,信手拈来,瑞士都是榜上有名,华丽闪耀;政府也乐见其成,乐于传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光鲜背后,总有暗淡伴随。
21世纪以来,瑞士80多家银行,在美国遭遇滑铁卢,因帮助非法逃漏税而被降级罚款;
2016年5月,瑞士私人银行BSI被令关闭新加坡附属公司业务,究其原因“违反了反洗钱规定”,成为了新加坡32年来吊销银行执照的首家银行;
近年来,瑞士全民公投通过清真寺尖塔禁造令;通过外籍罪犯自动驱逐令,即使是土生土长、从未出瑞生活过的定罪人,也毫无例外驱逐出境;
FIFA(国际足联)丑闻,和瑞士银行也脱不了干系;
更不用提那些不计其数贪官和暴君的黑钱,最终流向了流光溢彩、光鲜亮丽的瑞士私人银行里。
这些硬核新闻里,充满了批判。
关于瑞士的批判,还在发酵。
在英语、德语国家, 流传着一个问题——“他们不奇怪吗?”
“吃猫肉,垃圾回收让人头大,规则条例机械无味,等等” ——这样的瑞士人,难道不奇怪吗?
一般来说,让瑞士显得又蠢又谬,又邪又恶的传说和故事,都会大受欢迎。于是,经历岁月的沉淀,沉淀下来的“蠢谬邪恶”瑞士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这位欧洲的富家子,顶着“蠢谬邪恶”的名头,过得也挺不容易的。
无论叹为观止还是备受争议,无论复杂难懂与还是耐人玩味,瑞士人,绝不是简单粗暴的非黑即白可以描述。
瑞士人,热爱和平,却也配备了欧洲最多的军火防御。
瑞士人,富有,却也是工业化国家中持房率最低。
瑞士人,因排外和保守备受指责,境内四分之一的人口却是外国人(非瑞士籍)。
瑞士女性,是欧洲大陆几乎最晚获得选举权等核心权利,女权的历史发展进程滞后。不容忽视的是,她们却比欧洲姐妹们就业率更高,堕胎法律更宽松,堕胎率也更低。
瑞士人,中立反战,呼吁和平,却身陷不计其数的国际纷争中。
瑞士人,很“无聊”(加引号的无聊,引自《金融时代》的“为何幸福会等同无聊”),性福指数却是极高的(前提是你认同杜蕾斯的性福调查报告。)
瑞士,在意世界的眼光。
1970年始,瑞士雄心勃勃。雪花般的议案,流水般的金钱,目标指向一个——宣传瑞士的正面国家形象,引发积极的情感共鸣。
外交部特别设置瑞士国家形象委员会,每年800万瑞郎大搞公关宣传,在世博会、奥运会大型国际盛事中,强势宣传。“瑞士屋”,就是打造的一个大IP,围绕这个大IP,各项宣传落地有声有色、异彩纷呈。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瑞士屋”以730平方米的木制可移动游客中心出现,承载瑞士品牌,蕴含瑞士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宣传预算达到300万瑞郎。2014年里约世界杯,球迷区的宣传催生当年24万的游客量。宣传让政府尝到了甜头。2016年里约奥运会,600万瑞郎的高预算下,占地4100平米的三间瑞士屋和一个瑞士公园如约面世。
努力没有白费。百万游客的超高体验,国家品牌的成功树立,瑞士成功减缓了名誉损滑潮(包括银行丑闻、公投排外争议等)的震荡。
瑞士的国家品牌宣传策略很成功。两个讨喜又矛盾的瑞士形象并肩而立,却不怪异——一边是温顺牛群和颐乐农人的田园牧歌,一边是高尖精和匠心制造的科技枢纽中心。这个双面形象大获成功,成功到无法舍其一。
在安霍尔特国家品牌指数上,瑞士排名第五和第八之间;在未来品牌国家品牌指数上,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苹果堪称手机中的战斗机,瑞士好比国家品牌中的‘苹果品牌’”(《福布斯》报道)。
瑞士缘何能在加拿大、德国等一众国家中,获得如此高赞誉呢?国家品牌如何,也需要看本国知名品牌如何。来看看瑞士品牌中,那些一下子就映入脑海中——巧克力,马特洪峰,海蒂,银行,奢侈手表,全国铁路系统,高端度假村等等;还有隐在背后的关键词——财富,原生态自然,高科技,民主,快乐,文化等等。
所有这些,支撑起了这个国家品牌中的“苹果品牌”。
当大众印象和关键词被固化后,瑞士人的全景影像反而模糊了。
“瑞士人到底是怎样的?”
好似披上层层面纱,瑞士人的真实面貌已不易辨认。
在书中,作者将对关于瑞士的各种传闻、据说,无论陈词滥调,还是刻板印象,都进行审视。
面纱下,到底是怎样的瑞士人?我们揭开面纱,一一面对。
在深入讨论瑞士人的功过得失前,得先清楚我们讨论的到底是谁。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瑞士展厅留下了法国艺术家本·沃捷(Ben Vautier)一句格言——“瑞士不存在”。起因是1970s起,瑞士法语区掀起一阵讨论:“世界范围讲法语的人基数庞大,瑞士法语区却位于德语区占多数的国家,势单力薄。没人聆听我们的声音。”
没有统一的语言,同时通行几种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却无法否认这是一个国家,它有国旗、议会、军队以及通用货币。
但是瑞士人呢?他们存在吗?
他们,又是怎样的人们?
下一篇——Chapter1:认识一下瑞士人(2)
我们是瑞士
瑞士建邦
瑞士的田园牧歌
(感谢大家对本书和本译文的喜爱。本书翻译已获Clare O’dea授权,禁止二改商用,转载请注明。本书成书于2017年,所以有些数据并不是最新。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不甚感激。微博@影子945_,Photos by Zoe&Florian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