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1000字自然科普
趣味科学:原来每个人生来都是一本写满字的书

趣味科学:原来每个人生来都是一本写满字的书

作者: 全宏量 | 来源:发表于2017-07-07 23:27 被阅读58次

    孟子喜欢用比喻,在《告子》篇里,他把人性比作水流,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比喻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人性本善的观点就此流传数千年。

    比孟子晚了七十年出生的荀子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人。相比孟子不负责任的乱比喻,荀子的例证要有说服力得多: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则提出了另一套理论,,认为儿童的天性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涂写和塑造。白板论被大家广泛引用,所以现在形容刚出生的孩子都说像一张白纸,孩子后天成长为什么样,取决于社会在这张白纸上画了什么图案。

    随着基因科学的发展,或许我们可以提出另一种假说。

    人类的每一个细胞基本都含有完整的46条染色体,除了精细胞和卵细胞,刚好分别只有23条染色体。当两者结合生成完整受精卵之后才重新组成完整的46条染色体。

    这46条染色体构成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既不像孟子说的人性本善,也不像荀子所言人性本恶,更加不是一张白纸。

    如果要举例的话,可以说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像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一本由46条染色体写成的天书,孩子怎么成长全靠对这本天书的解读。

    更形象一点,古人不使用标点符号,所以哪怕简单一本《论语》都会出现无数解读的版本,这些不同的版本就在于,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断句,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意思。

    《论语·泰伯篇》里有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文革时候冯友兰批孔,就是用的这句话,只因为断句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只可以用来驱使,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就坐实了孔子愚民的罪名。

    但主张仁者爱人的孔子原意真会如此前后矛盾?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届老百姓可以,那就任由他们自己发展,这届老百姓文化程度低,那就教他们识字,开民智。

    你看,同样一句话,标点符号的位置不一样,整句话的意思都完全相反了。

    这十个字还可以有其他的解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人体细胞核中,46条染色体基因周围悬浮着一些短小的DNA和RNA,它们一度被认为是垃圾基因,没有任何用处。但后来研究发现,这些游离的DNA和RNA可以和任何染色体基因相连,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这一现象被称为“逆转录转座子”现象。

    逆转录转座子现象就像上文提到的标点符号,可以改变一句话的意思,它们可以让基因读取的过程加速减速甚至停止,从而控制基因生成蛋白质的数量,由此改变大脑中神经质的平衡,从而让一个的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发生变化。

    从宏观层面说,如果一个人感受到压力,会引起皮质醇释放,而皮质醇会将甲基和乙酰基从供体分子转移到DNA上。这些化学物质的增加和减少,让人体的基因功能被暂时改变。这种改变有可能只持续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也有可能长达数年。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哪怕是同卵双胞胎,DNA基本相同,却有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个性,只因为对同一本书不同的断句造成了不同的理解。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抑郁症患者里,有些会选择自杀,而有些却不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趣味科学:原来每个人生来都是一本写满字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fd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