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被讨厌的勇气》容易有被戳中的感觉。
《丈夫得了抑郁症》
奥,我拖延,我不去改变,原来这就是我想达到的目的啊,因为我不想面对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
《四重奏》
奥,我自卑,是因为来自跟他人的比较,这是一种纵向关系(所谓的纵向关系,就是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高或低,与之相对的是横向关系,一种平等的关系)
《四重奏》
奥,“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我找不到好工作”这不是一种自卑感,而是一种自卑情结,就是把自卑感当借口的一种状态,然后会说:“只要我有高学历,我也能找到好工作,我也是很有能力和价值的”这又发展成了一种优越情结,就是借由外在的学历、权势、财富、业绩等来凸显自己有多厉害。
奥,“只要我有高学历,我也能找到好工作“,这是一种外部因果律,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有重大因果关系。
《四重奏》
奥,我讨厌自己是因为我不想在关系中受伤啊,因为只有讨厌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我才会以此为借口,不去走进关系,因为我会对自己说我自己都不喜欢我自己,别人谁能喜欢我呀,不走进关系就避免了在关系中受伤。
《俗女养成记》
奥,“我能行”、“我很棒”这种暗示性的自我肯定、自我鼓励不是自我接纳,这样暗示反而表明我没有接纳当下的自己,自我接纳是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并在分清哪些能够改变、哪些不能改变的,去改变能改变的。
《四重奏》
奥,我跟父母关系不好,总吵架,是因为我没有做到课题分离啊,也就是没分清这件事到底是谁为之承担选择的结果,父母和我都越界了,都干涉了彼此的生活与选择。
《俗女养成记》奥,我不谈恋爱,说明我没有面对恋爱关系的人生课题,三大人生课题:工作、社交、爱,三类关系的建立难度是层层递进的,在爱这个人生课题里我有家人关系,但是没有恋爱关系,这不完整啊。
《小妇人》
奥,我之所以想要寻求他人的认可,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是因为我不想被人讨厌,所以我才按着爸爸妈妈设计好的人生去考公务员、去结婚生子,才按着潮流去穿跟身边姐妹们一样风格的衣服,才会八面玲珑讨好所有人。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自由的代价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一种爱谁谁的态度,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
奥,在关系中我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因为这代表了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对方。
那如何做呢?既能给对方以自由又能给到支持,那就是鼓励,比如拿督促孩子学习来说,不是要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学习,而是努力帮助他本人建立”能够“自己学习 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在语言表达上可以说”谢谢“、”我很高兴“、”帮了大忙了“,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贡献,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就会有自信,有勇气去改变。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奥,在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价值的时候,不应该以行为标准来看,也就是看这个人做了什么,而是以存在标准来看,也就是这个人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我们会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和喜悦,比如,如果以行为标准来看,那么人老了就没价值了,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奶奶很老了,她虽然不能做什么了,甚至都不能自理了,但她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就是宝贝,回到家里,爸爸还能叫妈,我还能叫奶奶。
《丈夫得了抑郁症》
奥,原来只有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怎么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呢?那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参与到关系中,想着”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奥,我为什么不能发自内心的祝福他人,因为我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我在与他人比较了,竞争了,进入了到了一个要分胜负的状态,进而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我的”敌人“而不是和谐相处的伙伴。
奥,在相信他人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叫信赖,有附加条件的叫信用,就像去银行贷款,银行只有确认了你有房、有车、有稳定的工作等这些条件才会给你一定的信用值,才会给你贷款,而有附加条件的关系就是只有你做到了什么什么,你才是可信的,比如你得先把你的一切付出给我,然后我才能把我的付出给你。
《完美世界》
奥,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归属感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状态,我们会天然的认为家一定是最有归属感,不一定,这是因人因时而异的,可能越长大,越感觉家里没有自己的位置了,尤其是女孩。
奥,追求人生意义有两条路,一条是计划式人生,是一条线,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的话,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顶而不是登山本身,到达目的地之前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我们一贯的路线:考上大学就好了,工作了就好了,结婚了就好了,生个孩子就好了,好像人生就是不断的登上一座有一座山,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而这个过程好不重要;
还有一条是现实性人生,就是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无数个点,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没有目的地,只有此时此刻。
《无依之地》
如果你看书的时候有玩头发、拍大腿、拍脑袋的习惯,那我可为你的头发、脑袋、大腿担心了。
因为,读这本书你会忍不住地不停地拍。
不过呢,等你读完,学习了一遍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后,对,这本书讲的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你会对于看世界、看他人、看自己有新的视角。
不过呢,我觉得这里有三个坑,要提前小心了。
第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如何诠释已经发生的,但我们不要矫枉过正,不要认为过去对自己一点影响都没有,不要认为拿过去说事就是在找借口,过去确实会影响我们,但我们可以对记忆进行再解释;
《百元之恋》
第二、原因论是指因为有A,所以有B,因为原生家庭里父母关系不好,所以我的亲密关系也不好。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是目的论,为了A才做出B,我们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阿德勒认为正是秉持原因论的理念,人们才无法改变,止步不前,但这里的原因论是针对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事情,所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这件事情为什么没达到预期、为什么没做到的原因还是要找的,这个是从事情的层面找原因,不是分析一个人的过往经历;
第三、关于课题分离,初学者好像获得了一个法宝,在关系中仔细地辨认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他人的问题,然后去做分离,感觉这样太清爽了,不过在家人关系中真的很难做到。
另外别只顾着分离,还有共同体,共同体是指”我和你/你们“、”我和他/他们“的关系体,课题分离是关系的起点,而找到共同体的感觉是关系的终点,所谓的共同体感觉就是在关系中的归属感,所以我们既要懂得如何做好分离又要懂得如何归属,不能只分离。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愿我们都拥有改变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