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有许多神秘之处,比如筷子,我们每个人都会用筷子,老外经过研究,长期使用筷子可以锻炼手指精细动作能力,促进大脑发育。老外终于为中国人的聪明找到原因了,不仅是基因的原因,与长期使用筷子的生活习惯有关系。
中国艺术“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不同于西洋乐器,它需要左右手配合进行演奏,而且左右手分工完全不同。右手手指,在古琴最右端通过“勾挑抹踢”四个动作来拨动琴弦发声,同时,左手在已经拨动的琴弦上进行按压移动。要把古琴的表现力很好地发挥出来,需要左手四指(小指不用)按弦,做到中正坚实、取音准确,如果要发挥琴韵的妙处,还要靠“绰、注、吟、猱”等细节的处理。
中国的古琴谱,只记录了音符,没有记录音符延迟长短,因此曲调节奏的把握因人理解而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琴派。你看,左右手分工截然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只有左右手互相配合,才能演奏出一支精妙的琴曲来,这不就是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吗?
古琴对大脑的锻炼,就像一只手画圆,一只手画方一样,其效果是西洋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古琴没有那么神秘,非常好上手,即使不通音律也没有关系,那可是古代读书人必不可少的修身养性道具。
另外,弹奏古琴,既要依据“琴谱”这样的“法”,也可理解为原则,否则就不是那个曲子了,同时又可以根据自己对琴曲思想感情的把握,自由处理音律节奏和音符长短,一个人昨天弹与今天弹,高兴时弹悲伤时弹,都可以不同,但只要应时应景,能把当时思想感情在琴声中抒发表现出来,都是完美的。
其实古琴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中庸思想。我们做事之前的初心、发心,也可以说起心动念应不受情绪影响,要做到公平中正;但具体做事时,由于面临的客观情况千变万化,需要灵活应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版,因此只要应时应景、做事适宜就好,这就是和。我们的世界要“和平”,我们的内心要“心平气和”。
其实同心同德很难做到,和衷共济才是畅通天下的至理,是达道。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有人要坐船头有人要坐船尾还有人要坐在中间的遮雨棚里,有人想坐豪华船体现身份有人想坐小船好照看行李,但在渡河这个共同目标面前,要以大局为重,克制私欲,不要争吵,始终保持内心平和,渡过河才是硬道理。因此《中庸》里面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的本义就是道路畅通,也就是说“和”才是畅通天下、行之四海的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和道”,其实也就是义。义者,宜也,做事要适宜。一个人要做你应该做的事,这才是适宜的,这才是义。
你看古人写文章,“老吾老”、“幼吾幼”、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初很反感,什么屁玩意啊。但时间长了,却认为古人真的是充满智慧,没有告诉你按照一个固定的模版去照抄照搬,而是告诉你按照适宜的方法去做,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老吾老,就是按照应该孝敬老人的办法去孝敬自己的老人;同理,幼吾幼,就是按照应该爱护孩子的办法去爱护自己的孩子。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门无孝子”。不能说你有钱,居高临下的呵斥父母,以为给了父母10万元就是孝,那我没有钱,只有一粒瓜子,全部供养给父母,难道我就不是孝了?
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说到“色难”,要始终做到对父母以“和颜悦色”难,尤其是当父母患病躺在床上很久了,当大部分子女“百日床前无孝子”了,你还能遵守子女之道,始终保有耐心并且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那才是真孝。另外在子游问孝中,孔子还说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你以为给父母10万元,能养活父母就是孝了?现在人富裕了,养着宠物狗、宠物猫的,比给父母的都多,如果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你养父母与养个狗猫有什么区别吗?
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也是一样,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能够做到应时应景、妥帖适宜就好了。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曾说过,“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管你采用什么办法,但最后的结果是取得胜仗。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都认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给远方的将士以机动处置权。
淮海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指出:“根据敌我态势和种种主客观因素,做出重大决策,这并非太难,难的是各战场的主要指挥员为贯彻既定的方略,须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始终保持冷静,处理得当。”因此,也可以说只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民主又集中,和衷共济才能取得胜利。
我们只知道见义勇为,其实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义既是决心,也是追求的目标;义既有遵循的原则,又给你发挥的空间,通过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可以充分尊重一个人的临机发挥,更好展现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出发点是善良、公平、中正的,而结果又是合理、适宜、妥帖的,那就是畅通天下的完美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