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生活中迎来一个新的生命的时候,你是否激动与幸福充满心头?当你还沉浸在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中时,是否曾为不按规则出牌、状况不断,让你一刻都不敢掉以轻心的萌宝宝折磨的想抓狂呢?是否在大发脾气之后,看着宝宝委屈的神情又会暗自懊恼不已呢?对着满天飞舞的育儿理念不知选择哪一招来用好?
我们能管理好自己,规划好生活和工作,却对这个话都说不利索的地球新鲜人儿,束手无策。个人成长和自我管理的专家易仁永澄老师曾提出过《个人成长的6个元规范》在个人成长领域的重要性。这里我想说说积极主动、刻意训练、利他主义、同侪力量、作品声音和本质导向这六条元规范在育儿中的应用实践。无论你奉行的是哪一种育儿理念,用的是哪种方法,这六条都将是规范的规范,是在所有方法之上的最基础的、最小的规范。
1、积极主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堪称成长者的必备经典,积极主动(Proactive)就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个习惯。永澄老师也在个人成长领域解读为:意愿、资源、选择权、自我决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积极主动是在首要位置的。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有职业说明,什么物件都有个说明书。但唯独“父母”这个职业没有指导手册,维护的“对象”还没有雷同的,就算百度也无法百度出自家孩子到底附带“属性”是什么。全部都要靠自己来判断和摸索,那么这个时候,能做到什么程度,除了父母本身的眼界和认知之外,积极主动就十分重要。
想当个合格的优质父母,首先要有积极主动的意愿,主动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提升自己,主动学习了解孩子的发育过程,掌握成长的规律,规避养育中常识性的误区,比如对敏感期的各种强烈矫正、孩子大小便的过多干涉等等。
请相信育儿的资源一定的丰富的,随着网络的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育儿理念的扎堆出现,让人应接不暇,你肯定不会不知道怎么做,而是不知道选择哪一种方式而已。我们更多的是资源的选择问题,在资源的获取上,绝大多数人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说:“什么都不用操心,他也一样会长大,我们那会儿也没人管,孩子就是让他好好玩。”这样想法的肯定不是积极主动的。因为你选择了放弃成长为更好父母的机会,同时放弃了重新认识生命、重头体验人生的难得机会,失去遇到更好自己的良机。有人说:"孩子什么事情我都亲力亲为,为他我算操碎了心,这够积极了吧?”对不起,这不是积极主动,这是选择劳身来代替思考,是一种典型的思想躲懒的方式。
在孩子出生之初,你就要去考虑清你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因为它决定着你做为“父母”这个职务能做成什么样的高度,也决定了你未来能为这个目标,做到什么程度。我强烈建议按照积极主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对“我目前是什么样的,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进行思考,做成决定,并帮助自己实现自己想要达成的样子。它不仅仅能你收获教育知识的增长,还能收获孩子的健康成长、全新的自我认知以及对生命重新认识的契机。
2、刻意训练
刻意训练就是能力提升中最小化的训练方式。刻意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让学习区变成舒适区。关于刻意训练的关键:精细分解、放慢速度、重复训练、强化反馈、拒绝自动完成。
对于新手爸妈来说,小家伙的到来,无疑是让人手忙脚乱的。各种状况让我们心情十分紧张,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拥有焦虑感,特别是责任心比较强的父母更有进入恐慌区的感觉。是否有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育儿知识后,面对软乎乎的奶娃娃仍然觉得无计可施呢?
在宝宝对一些规则还没有概念的时候,特别是对规则的第一次体验对他们来说,都是意义重大,也是影响较深的。因此提前学习与预演是让宝宝更容易认可和建立规则的前奏。如果我们提前学习如何给孩子设定界限,以及如何应对孩子的挑战,然后进行精细分解和实践,会减少与宝宝的“来回拉锯战”,也能大比例减少挑战你神经强度的次数。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不希望宝宝生气时打人。那么你自己就要先学会疏导自己的情绪,如果宝宝不听管教,你一说再说,他还不听,你就开始跳脚上板子的话,显然是典型错误示范。爸爸妈妈们在没有面对宝宝的时候,就要和身边的人,练习如何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与不满,而不是自己原来怎么做还继续怎么做,仅认为到宝宝面前不这样就好,这是没有用的。如果你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那么请找到原因,然后好好进行“先听再说”的刻意训练,这样面对孩子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做好的榜样。想教会孩子什么,请先示范,如果你也不会,请先学好了,然后开始刻意训练。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反复训练,逐步提升。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刚开始吃饭的时候,舀一勺饭菜颤颤悠悠的往嘴巴里放,还洒了一大半时,请忍住帮他的冲动,这是他刻意训练的一部份。
爸爸妈妈没有办法马上改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宝宝也不能一天长大,请放慢速度,放松心情,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在不断的练习中及时给于反馈,给于鼓励与帮助,允许宝宝犯错,也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锻炼手眼协调不仅仅是自己吃饭、玩积木,促进前庭发育也不仅仅是听听音乐、玩玩滑滑梯。生活既是教育,父母把刻意训练巧妙的融入生活中,润物无声,化说教于无形。
3、利他主义
帮助他人实现价值的过程就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最佳途径!
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特别喜欢照顾宝宝,给他们喂饭、穿衣服、收拾玩具,忙的不亦乐乎。总是认为孩子还没有能力做这些,需要我们的照顾。但其实也许是我们需要他们,需要通过帮助他们让自己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这么说,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有些委屈,不过回头想想,当孩子固执的抢过汤勺要自己吃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自己穿上鞋子的时候,在孩子笑嘻嘻的挥手和你道别去幼儿园的时候,你的心里除了欣慰,是不是还有一点点的失落感?诧异孩子的快速成长?
让孩子学会利他,才是真正的为他着想。
孩子虽然小,但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他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在他可以听的懂你说什么的时候,可以让他帮你拿尿布;在他会走路的时候,可以帮忙扔尿布;你受伤了,他可以安慰你;一两岁可以帮忙扔用过的纸张,二三岁可以帮忙收拾玩具、把要洗的衣服扔到脏衣篓里。如果他还不会折衣服,可以请他帮忙把衣架上的衣服拆下来。让孩子在帮助我们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力量。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自信建立、人格的发育都非常的有好处。
当然教育中,父母的榜样力量永远是无穷的。我们自己也要有利他的思维,纸巾如果用完了,要记得拿出新的装上,垃圾如果装满了要记得顺手倒掉,如果后面还有人排队,请记得留一些希望给后面的人。只要你愿意,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你都可以让孩子看到如何利他,帮助孩子学会利他,并由此发掘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4、同侪力量
同侪(chai,二声)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伙伴,通常指和自己志趣差不多的同辈、伙伴。使用同侪力量,可以获得彼此的承担和支持、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获得积极正向的影响、创造更大的成功感并拥有内心的力量,这些优势一个人是得不到的!
大家都知道孩子之间是会相互模仿的,小圈子和小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英语班上的朋友建立了一个英文绘本微信群,要求大家将亲子阅读的视频或者语音发到群里。开始没什么人发,就只有我们发,其实我觉得宝宝发音很多还不准,但是仍然鼓励他,陪伴他一直读,他也越读越好。看到了他的成长,越来越多的朋友也参与到其中,他成为了别人的榜样,给别人带来动力。到后来,偶尔我想偷懒,或者宝宝积极度不高的时候,我就把别的宝宝阅读的视频发给他看,他的积极性马上就来了,这就是同侪力量带来的影响之一。私底下,家长们也互相交流如何克服阅读上的障碍,开展一些如何顺利过渡中英文绘本阅读的主题讲座,连老师也被感染,觉得这个班上的孩子虽然年纪非常小,但积极性最高,互帮互助的气氛最好。孩子也在不用催不用赶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
对于亲子阅读,我是这样想的:不为学习好,不为识字多,只为让他能从书中获得知识的力量能力、感受心灵的宁静、体味人生的百态,从而找寻真正的自我,我也能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只要他愿意,我想一直陪伴他亲子阅读,直到他成年。我们一起读同一本书,互相交流、沟通,我们是朋友、是知己,没有谁一定要听谁的,我们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我不一定同意你说的,但我始终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孩子虽然比我们小,但是请相信,只要你对生命保持开放与敬畏的态度,相信孩子教我们的,比我们教他们的多的多。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同侪力量。关键是,你是否愿意把孩子放在于我们平等的位置上去,尊重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寻找志同道合的家庭组成小圈子,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一起成长。如果我们的家庭是崇尚平等与自由,另一个家庭是崇尚中国的传统文化尊师重道,这样能成为一个圈子吗?当然可以,只要大家都愿为教育孩子去积极提升自己,价值观和出发点相同,那么就不用在意是否使用的方法一致。保持开放的心态,取长补短,在不同的环境中碰撞学习会收益更多。
5、作品声音
当你站在作品的角度回头审视自己的行为、积累、成果,可能你就会大幅提高自己的标准了。无论做什么你也一定期待你的付出能成为作品展现出来,并能呈现出价值和影响力来。
影响力 > 注意力
如果你是画家,你一定希望你的能画出众人皆赞的名作来,那做完父母,是不是孩子就是我们的作品呢?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作品”。我们通过这些“作品”,形成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从而产生对他人的注意力或者影响力。父母对于孩子尤为如此。父母的“作品声音”的不同,而对孩子生产影响也不同。
在育儿上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随意做事情,目的不清、标准不定,这样不稳定的教育带来的后果也是很可怕的。
成长我们需要先先想后做,育儿同样如此。“别人都去学英语,别人都去学画画,我们也要去,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想法很要不得。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却没有想清楚什么才是最好的。是生活起居、名牌学校还是亲子陪伴?
如果选择了要做什么,请做到底。很多人,觉得亲子阅读很好,也开始阅读,读几天,就觉得很累,宝宝要求多重复几次就觉得不耐烦,不是敷衍了事,就是偷工减料;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学语言比较好,也去学,但是上了几天课,就觉得接送很麻烦不想去了。要不就是认为花了钱了就是完成了父母的任务,剩下的就可以不管了,甚至为孩子上培训课,自己有了休息的时间而偷乐。
一个朋友很遗憾的说小的时候她也送孩子去学习英语,孩子很喜欢,但是自己觉得累就停止了,后来孩子上学,到高年级英语有些跟不上了,又回去上英语培训,孩子这时已经觉得有些跟不上,学起来很辛苦了,为此她又懊恼不已。
并不是提倡大家去参加培训,或者早教机构,而是做事情之前先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什么,做这件事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选择了,就请做到底,不要因为天气太热、下雨、起风、太累等原因不去了,还对自己说:“孩子就是要好好玩,不用这么辛苦。”
如果是这样,那一开始就不要做,这么做是在向孩子示范:如何在困难选择放弃和自我安慰。如果你自己不能陪伴孩子做到底,就不要怪责孩子的做的“不够好”,如果你向孩子展示的是你影响力是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退缩,就不要奇怪自己整日对孩子说“坚持到底,不怕困难”,怎么没什么效果。
因为你说的那些只引起他的注意力,而你的行为产生的作品声音影响力更大。因为影响力 > 注意力。我们陪伴孩子完成的每一件事情,无论是去上一堂课,还是看一本书,是买一件物品还是你对待事物的态度,这些都是你自身呈现出来的“作品”。和孩子相处时,请谨言慎行,因为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在孩子的眼里,都是作品,你想通过“作品”给孩子传达什么样的影响呢?
6、本质导向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每个人心中的教育的本质都不同,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最后状态就是独立,通过依赖建立最初的依恋关系,却最终是为了独立。在整个育儿的过程中,不要只关注于是否眼前有效果,有道理远比有效果重要的多,学会抓住事情的本质,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我们教育孩子,希望孩子成长,但这个过程中的质量保障却是我们自己的成长。这这里,郑重推荐个人成长领域的专家易仁永澄老师写的《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相信能带给你更多新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