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爱写日记每天写1000字
day15:你所理解的新媒体写作,也许都是错的

day15:你所理解的新媒体写作,也许都是错的

作者: 金刚亮亮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12:56 被阅读84次

    阅读Spenser《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第八章,做笔记做得洋洋洒洒手指抽筋,因为这一章的确有太多干货,凝结了Spenser对于新媒体写作的很多巅峰思考,具有相当的高度和指导意义。

    而这种思考的核心,是关于新媒体写作的本质。

    一、新媒体写作的本质

    在对待新媒体写作这件事上,很多人重复了马云所说的面对新生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悲剧四段论,Spenser在文中两处都写到了这种情形和这类人,例如:

    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新媒体写作,从当年的看不上,变成了如今的看不懂。凭什么啊?不就是写文章吗,有什么难的?于是蠢蠢欲动,开了公众号,哼哧哼哧地码字。

    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是用传统写作的认知来理解新媒体写作,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如何写出有阅读量的文章。写了一段时间,望着少得可怜的订阅人数,失去了坚持写的动力,多半放弃。

    再例如:

    那些看懂新媒体、运用新媒体的普通职场人,这几年做公众号、拍短视频,连自己的朋友圈都用心经营。短短两三年时间,这些人的月收入就从刚刚过万一下翻了几十倍,并且成功地在网络平台上打造出自己的个人品牌。

    我身边这样从普通人到人生赢家的范例比比皆是,虽然不是一夜暴富,但是人生十倍增长的速度,还是很吓人的。

    而另一些人,把新媒体当作一个陌生的新行业,站在岸边冷眼观望。他们一定没有意识到,那些提早游进新媒体海洋的人可以变得如此成功,而更令他们着急的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这种心有余力不足、“始乱终弃”、悻悻撒手、不明所以的窘境,产生的原因在于不理解“新媒体写作和传统方式的写作根本算是两个物种,阅读场景、表达方式、呈现方式,完全不一样。”

    从应用性定义的角度,Spenser站在平民立场指出“新媒体不是一个行业,新媒体人也不是一个职业,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熟悉运用的高效工具。”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个高效工具,那么,“新媒体是上帝留给每一个普通人快速崛起的门票。”

    Spenser少见地回溯了从蒸气革命、电力革命到移动互联网,从人工到机器,从马车到汽车再到电动车的历史演化与文明进步,将演化规律含括为“一切竞争的本质,是效率之争”,是“更高的生产效率淘汰落后的低效率”。

    这个论断和提点之下,就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如影随形:

    技术的本质不是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而是把之前同样的一群人分成两类,一类是掌握新技术的人,成为财富新贵、人生赢家;另一类是没有掌握新技术的人,他们因落后而被淘汰。

    因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被这场遵循效率原则的行业革命所影响、所洗刷,乃至所摆布。

    二、比传播更重要的,是沉淀用户

    在建立对新媒体写作的具有历史感的战略认知之后,最重要的是把积累“用户”提到写作和传播的首要位置。而对于这一点,很多传统写作者是不具有敏感性,因而注定会徒劳无功的。

    我们只要看一下目前几乎所有的新媒体平台,从微信、微博到今日头条和抖音,对于个人关注数量和订阅数量的极端看重,就知道游戏规则的重头在哪个位置了。

    了解了游戏规则,我们就会在平台上过得滋润;如果无视规则,哪怕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照样讨不到便宜,最后还要甩手骂娘。

    Spenser在这里通过说理举例来澄清我们对此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他先是举例说道:

    就算你在公众号上写了100万字,如果不能转化成订阅关系,这个传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传统媒体就是因为没有高效的订阅关系,才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100万字如果能带来50万或者100万的订阅用户,才是真正的价值。

    接下来,他又刨根究底,从根源上“开示”了以获得沉淀用户为根本追求的道理所在:

    订阅关系的本质是注意力,也就是说,你收获了100万订阅读者的注意力和信任感。而注意力和信任感,是最大的商业价值。

     这就是新媒体最牛的核心,不是因为大众所理解的传播效率,而是订阅关系。

    三、Spenser讲套路

    Spenser讲到写作套路时,强调的也是破除内容为王的观念,而将运营和传播提高到足够重要的位置。比如他明确提示读者:“我始终觉得,对新媒体写作来说,在标题上花再多时间也不为过。”

    与吕白追求短平快和刺刀见红的套路拆解不同,Spenser是把自己多年的经验道行,以带有理论高度的娓娓道来的方式条分缕析。

    这里,他以马斯洛需求理论来指导标题和主题的提炼,就挺有启发意义: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天性中有很多情感诉求,比如自我存在、安全感、同理心、恐惧,自我实现。当你触碰这些情绪需求时,就比较容易戳到人性的痛点。

    他举例来说:

    我们为什么会转发罗尔那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是因为同理心。比同理心更底层的情绪是什么?是恐惧,是生存。

    因而,类似的两个标题,背后却由于针对了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引起了不同量级的反馈:

    《写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触发的是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痛点,属于马斯洛的上层需求。而《不会写作的你,正在失去职场竞争力》,触发的是生存恐惧的底层需求,撩起的是底层痛点。

    所以,很明显的,借助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实际上是为了成为洞察人性的高手,继而成为写文章的高手(不要忘了,新媒体写作首先不是文学,而是心理学)。

    除了标题和主题,逻辑结构也要有适宜于新媒体阅读环境的必要调整:

    公众号阅读时碎片化的,读者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所以你在搭文章的逻辑框架时,一定要有密度、有转折、有悬疑、有承接、有金句。

    同时,对于“好文采”这一传统写作中看重的元素,在新媒体写作中的位置,也应有重新的认知:

    屏读时代,狭义上的“好文采”对一篇文章的作用是锦上添花,需要配合前面所说的好标题、主题、角度等,才能绽放光华,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看一两段惊艳,看多了就会觉得没劲了。

    这都是一语中的的经验之谈,但如果单凭自己摸索,不知要碰壁到猴年马月。

    而说到至关重要的新媒体运营,其间的道道更是有大有小、事无巨细,需要面面俱到。

    比如Spenser说道自己在写完文章最后一个字后,要问自己的三个问题:

    当初拟的这个标题,写完文章后再看,还是不是最好的标题?

    文章的结构排版,是不是有些需要分段,行间距和字体是最舒服的格式吗?

    封面和内文配图跟公众号的调性相符吗?

    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运营的态度,还体现在对于公号文章视觉呈现的不厌其烦的微调优化和固化上:

    像我的公众号文章标题一般用15号字,因为我觉得16号字偏大,14号字偏小;我的正文文字大小是14.63磅,行间距是1.6倍,字间距是2像素,页边距是22像素。

    这里的关键还是一种用户思维,要站在用户角度考虑用户感受:既不能让用户费脑力,还要让用户觉得愉悦舒适:

    除了文字,还要注意设置分段格式,引导用户视线,估计读者在什么地方看累了,就引导读者换一种方式休息一下。这一点非常重要,也直接影响你的文章是否能流畅地被读下去。

    作者对待用户,简直像慈母对待幼子一样无微不至了。

    不要小瞧选好图片(包括封面图片,因为影响打开率)、做好排版等形式化工作,如Spenser跟我们掏心掏肺所说:

    注重颜值,说到底其实是为美付出成本,因为美也是一种生产力。精美的配图、精致的排版、设计过的首尾,不论你是否为此花钱还是花时间,都会让人感觉到作者对于内容的尊重和认真的态度。如果你明明很认真地在写文章,却在颜值上吃亏了,我觉得还是挺可惜的。

    文章推送完毕之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不要忘了还有留言和评论。这是新媒体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跟传统写作相比,留言回复本身,就是新媒体内容创作的一部分。”

    毕竟,“和读者做朋友,把读者当作家人,和他们交心,所谓粉丝黏性,正是来自这样的点滴积累、亲密互动、以心换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15:你所理解的新媒体写作,也许都是错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hx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