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如密教授《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讲座有感。
从来不曾想到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能够遇到如沐春风的讲座。甚幸!感恩!
大抵是因为网络的便利,最近这几年我外出学习少了。虽然一直网上定期听着大师们的讲座,讲座里自然也充满着智慧,但总觉得隔了一个冰冷的屏幕,少了些温度。而今有一个难得的面对面的学习机会,自当满怀着无限的感激,聆听每一个要点……

“高效课堂是如何炼成的?”作为教师必然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的,我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思考的过程有些漫长,而今听了李教授的讲座,有一些问题渐渐明晰了答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才是高效课堂”?我觉得一个高效的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课堂里发生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而这个改变并不是说他接受了多少知识,而是他知道了如何通过思考去获得知识,如何通过思考去运用知识。
一节课的灵魂就是让学生发生思维的活动,我们都清楚思考是人类通往智慧之门的唯一途径。善于思考者,才会有所成就。
既然这样,那我们如何才能让思维活动在课堂上发生呢?
课前充分备课
备教材。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文本解读的能力,现在这个社会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但是最缺的也是信息,有用的信息。(我觉得真正有用的东西都是稀缺的)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李教授对绘本《点》的解读。曾经也自诩解读绘本很有心得,而今看听到李教授的解读,才发现他的文本细读功底是如此了得!为师当如此!
备学生。要知道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学生的疑点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这自然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不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学情,那课堂自然无法有效。无效的上课才是最可怕的。理论上如此,但有时候客观上(时间不足够)却不允许。这似乎又是一对悖论。该如何解决呢?时间量和工作量总让人左右为难。

备设计。知道教什么很重要。知道怎么教也很重要。所以精彩的设计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思维活动起来。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难以下咽,但当将它放入美味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把盐吸收了。设计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每节课都要有目标,有手段,有效果,即是要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去哪里,我们怎么样到达,如何确定自己有没有到达。
提问,是一个让课堂高效的很好的手段。
今天听了李教授的分析,我更清楚地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有效的促进思考。李教授提到了4个提问层次。“无意义提问,短解提问,长解提问,新解提问”。无意义提问就是问那些“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学生无需去思考,答案很明显,只需要毫不费力的说出来“好”或者“不好”,“对”或者“不对”就行了。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就轻而易举的说出了答案,这只能是无效提问。一节课堂到底是不是高效课堂就看,提问的水平在哪一个层次上。记得曾经我在班级里面播放一个小视频《小鹬鸟》,播放后我只说了一句话:你从中想到了什么?然后,留出了十几分钟的沉默时间。我没有说任何话,班里面很静,是那种传说中掉根针就能够听到的那种静。但我知道这种静是表面的,他们的脑海里正波涛汹涌!
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
明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要写下来。诚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然,如何设置与习题也考察着一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其实,如何把“死”知识教“活”,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中间隔着的不只是爱,还有智慧。
李教授讲座虽然说6个小时,时间不短,但是即便是6个小时又能教给我们什么知识呢?我觉得他要做的就是点燃。他告诉你应该是用哪一种方式去思考,用哪一种方式去教导。然后,点燃你内心的激情,让你自己去发现你自己的智慧,并用它去改善你自己的课堂。唯其如此,才不辜负课堂上那双双闪亮的眼眸。就像曾经我给教师们培训时说的那样,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风景。
教育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亦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一代人,一代代人的责任。我知道一棵树无法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有朝一日,这一棵树一定会繁衍成一片森林,然后改变气候。
你信吗?
我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