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愤怒是情绪中的一种,我们常常也认为它是负面情绪。所有的情绪都没有好坏之分,有些情绪之所以是负面的,是我们抱着负面的心态去理解它了。再负面的情绪,也有它正面的意义。
在远古时代,人和动物们用愤怒来表达自己的存在,同时用愤怒捍卫自己的权威。现在社会我们表达存在的方式有很多种,愤怒也渐渐失去表达存在这一功能。如果我们想让愤怒成为自己的筹码,那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必须保持理性,才不至于让愤怒冲昏自己的头脑。
如果让我们愤怒的事有很多,那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问题是在哪呢?
感:一直不明白狗狗见到人为什么会先吼叫起来?有人说是因为狗狗怕人,想要提醒人们它的存在。狗狗的这种叫,是一种用愤怒表达自己存在的方式,它是为了保护自己。
有次我和女儿一起睡午觉,她翻来覆去睡不着,小手不自觉地摸着我的脖子,不时地揪着我的头发。我能明显感觉心中有一股怒火,压低声音跟她说:“别再揪妈妈头发了,我已经生气了。”她呢,一点反应也没有。我的怒火也终于把我给烧了,女儿不仅挨说了,还被罚了站。
我为什么会发怒?发怒是为了让她感到害怕,从而停止自己的动作。可惜的是,我发怒的同时没有保持理性。对她说了一些过分的话,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现在回想,当时应该理性地分析她揪我头发的原因,是无聊还是习惯性动作?无聊的话我可以再陪她玩一会儿,习惯性动作的话我可以试着问她转移行为。经过回想,我发现她揪我头发是习惯性动作。我想我会努力和她一起克服这个习惯,睡前多给她讲点故事或者和她一起做点小游戏。
愤怒时保持理性是不容易的,这需要不断练习,小愤怒开始让自己保有一点理性。
思:我们常常为一些事感到愤怒,是因为这些事没有按照我们的规则发生,或者说它发在我们的“应该圈”以外。我们认为“应该如此”的圈子,这是我们“应该圈”。比如,如果过马路不能闯红灯是我们“应该圈”里的,那看到有人过马路闯红灯我们会不由得感到愤怒。如果我们的“应该圈”很大,又不想时常愤怒,那是否可以缩小我们“应该圈”呢?
当我们出现愤怒的情绪时,也可以借助ABC认知疗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有人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是诱发你愤怒情绪的事件A,你的感受即愤怒情绪是C。那是事件A引发了C吗?不,是你觉得人不应该在公众场合喧哗的认知B引发了你的情绪C。此时你有两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一种是你可以试着制止事件A的发生,另一种是接受别人触犯到你的认知或者说你的信念。
吴伯凡老师在认知方法论里提到三种认识世界的立场,即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意向立场。对于我们不能改变的一些事,我们应该是有物理立场,一是一二是二,用宽大的胸怀去接纳它。比如,我们都能忍受婴儿的哭闹,我们觉得哭闹是它应该有的样子,这时我们看待婴儿采取的是物理立场。等他再大一些时,一不小心说一句脏话,我们会寻找自身的原因,而不把原因归咎于他,这时采用的是设计立场。等他到青春期时,再犯一些错误时,我们往往采用的是意向立场,把原因都归究于他身上。采用意向立场看问题时,我们也就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我们会恼怒、会抱怨、会怨恨……如果我们时常用意向立场看待问题,那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用其他立场看问题呢?
行: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时,而且此时的负面情绪又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做出错误的行为举止。如果这样的现象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我们就可以尝试着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描绘出自己的“应该圈”,看一看它有多大。分析一下“应该圈”里的东西,哪些有助于我们生活,哪些只会徒增烦恼。试着把那些只会带来烦恼的东西从我们“应该圈”里拿走,留下的一定是认真筛选过的。
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可以试着用ABC认知疗法改善它,仔细分析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同时是好改变的,能改变了,就努力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就想办法接受它。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想的都是他因时,那就要试着转化一种立场看待这个问题,吴伯凡老师说的三种看待问题的立场,值得我们拥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