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阅读到《我能贡献什么》这一章节的内容,雪瓶老师从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拆解。
她认为,我能贡献什么,其实是一种换位思考,想的是如何做于人于己有利的事情。
比如“助力他人,成就自己”、“最好的团队,最好的自己”、“第三视角”、“共赢”或者“双赢思维”等,这些其实说的都是要做利人利己的事。
然而要拥有这种思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学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就是要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那么无论是第三视角、共赢还是双赢思维,这些该怎么才能实现呢?
还是要思考“我能贡献什么”。
比如,在和其他人合作的时候,思考“我能贡献什么”——如果这次合作这样进行下去,是否能够帮助对方在他的公司或团队作出口碑?
雪瓶老师说,她在工作中就是做这样做的,收获就是,合作方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也会更愿意给予更多支持。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都做不到。
为什么呢?原因是“心口不一”。
一种情况是,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
比如,对于别人的要求内心是“拒绝”的,但是嘴上却承诺着“好的、好的”,这就是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
虽然我们嘴上说着“好”,但是其实我们的肢体语言,比如面部表情、行为动作等,很可能已经反映了我们的内心想法,身体比语言会更诚实。
事实上,这种情况如果被对方感受到了,对方对我们的感观会更差。
另一种情况是,所说的和所做的不一样。
我还记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家公司的老板说他在工作中鼓励合作,但效果并不好,希望柯维博士帮他解决问题,然而通过沟通,柯维博士发现,他做的事情其实是鼓励竞争,因为他设置的最大奖励是一次豪华之旅,并且只有一个名额。
这就是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伪装可以兴一时,坦率可以兴一世。
心口不一,也许能让我们暂时把事情做下去,但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
管理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做到身体力行,也就是所说即所做,承诺就要做到。
所以,雪瓶老师总结说:“我能贡献什么的核心,是你是否能对自己负责。当你能做到对自己负责,就能做到对别人负责,如果不能做到对自己负责,也做不到对别人负责。”
我仔细思考,发现确实是这样!
身体力行的另外一种说法,叫做以身作则。我们要求别人做什么,首先自己要做到。
我为什么这么相信雪瓶老师呢?因为我在跟着她持续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她做出的承诺必定会实现。
比如去年年初,她说要带大家进行早课学习,因此,去年即使在受伤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她也坚持上早课,并且回复大家的信息,没有请假。
再比如,从不运动的她,在今年年初承诺今年要运动200次之后,即使非常忙碌,每天的日程都排得非常紧,她也会尽力抽空进行运动,到现在,她的运动也有190多次了,即将达成目标。
所以,我非常开心能够跟着这样优秀的老师学习。
我也会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多思考自己能贡献什么,然后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
以上内容来自雪瓶老师的分享,以及个人的学习整理和学习感受,仅表达个人观点(๑ت๑)
我是随缘,我相信: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100%的坚持比98%的坚持更容易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