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原创首发于本人的公众号cyn_notes,简书为备份。
image前几天我在朋友圈转了一篇文章《一年1000本书的阅读量的背后》,然后收到一位朋友言语激烈的留言。他表示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并且即使做到了,也毫无意义。
当然,应该有不少朋友看到这个标题之后第一反应也是“不可能”。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真假混杂,发出这样的质疑也是无可厚非。
其实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惊讶,然后就很好奇他的动机,以及如何做到。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点开这篇文章,发现并不是标题党或者虚假捏造,并且在文中找到了的答案:海量阅读就是作者的一种略变态的个人爱好而已,动机则来源于自己的好奇心。并且由于有着大量的阅读基础做积累,他的读书速度当然比常人要快许多。至于是否要学习或者赞同这种行为方式,倒不一定。
因此,不要觉得自己无法理解,无法做到的事情,别人就也无法理解,无法做到。
我们应该忠于事实,而不是你脑海里的认知。就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的人,会理所当然的觉得,中国大部分人应该是读过大学的。
而实际上,如果你去查找中国历年高考录取人数的数据,会发现有幸进入大学学习的比例只是少数。所以,实际上中国大部分人应该没有读过大学,只是因为你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读过大学的人比较多而已。这是一种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
瑞·达利欧则在《原则》一书中提到过影响决策的两大障碍: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他这样描述道:
“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得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
除了自我意识障碍之外,你(以及其他人)还都有思维盲点,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
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没有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不知道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是怎么回事,就像一个色盲不知道能辨色是怎么回事一样。
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不会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
上面关于影响决策的障碍描述,看似与我前面描述的主题并无关系。而实际上,做决策的前提是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而前文描述的正是对待信息的方式:对于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你的态度是直觉不可能,还是愿意深入思考,搜集数据,进行查证?
瑞·达利欧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奉行头脑极度开放。
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这需要你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愉悦地探求事实。
那么,如何让自己具有头脑极度开放的能力呢?他在书中用较长的篇幅耐心进行了解释。那么,抛开他繁琐冗长的表述,我倒是有一个简单明了的方式:首先必须保有充沛的好奇心。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和自己的主观认知存在较大出入的时候,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去怼,或者认为是假的。假如你对这件事情完全不感兴趣,那么忽略即可。如果感兴趣,那不妨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去查证一下,对方的动机是什么,又是如何做到的。
这应该是一种既简单又容易立刻上手的方式。
定个小目标:公众号文章日更100天。
今天是第22/100天,日拱一卒,进步每一天!
有兴趣也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cyn_notes
Cynthia晶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