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像松鼠存储食物一样,把看到的干货类文章兴致勃勃地收藏起来,点了小红心,放进了学习文件夹,传到了电子笔记里……
松鼠总有一天会把它储存的干货吃掉,甚至是花时间细细咀嚼再消化吸收。
但有的人却让这些干货静静躺在那里,与日俱增地占据着你的电脑或云盘空间,干货的滋味都在时间中默默消逝。
除了物理空间,那些干货一层又一层叠加在你的思维空间里,它们就像被打入了冷宫,享受着弃妃的待遇。
我不禁想问:你的干货快风干了吧?
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呢?当看到一个问题你会大呼:“我看过!”让你先说,你摇头:“记不得”,听别人说完,直点头:“对,是这样!”
那为什么别人就能说出来,而你不行呢?因为别人把“干货”学成了能干起来、用起来的“真货”。
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干货的利用率?我想要通过收集干货、学习干货、实践干货、提炼干货这四步骤来完成。
别让你存下的“干货”真的风干了收集干货 从打假开始
干货的收集是一个需要甄别的过程。
现在公众号等媒体发布着大量的干货,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知识焦虑,总感觉自己需要学的太多,所以全部都收起来等着逐项学。
这样做其实无可非议,因为一些宝贵的知识点可遇不可求,那些让我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观点,如果遇到了就要好好记下来。
但也有一些伪干货充斥着我们的视野,甚至产生了“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
所以学习也要有打假精神。我们要做的是剔除那些假货,保留最纯粹的知识。
学习也要学会打假对于初涉猎一个新领域的小白,在打假过程中你可以尝试提出如下问题:
1、这个干货是否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作者有没有行业内的“营业执照”?这将大大提升干货的可信度;
2、这个干货是否符合标准的生产流程(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有些干货有明显逻辑错误,学完反而思维更混乱;
3、这个干货有没有侵犯他人的商标权?那么请你去学习原始信息,购买正品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知识。
学习干货 要取舍有度
我们的时间和思维空间有限,你应该在有限的条件中,追求学习效益最大化。
请想一想,你现在最想学习的、工作上需求最多的、最能提升和改变你现状的技能什么?
下一步,我们需要对这个核心问题构建一个“问题树”。
问题树是麦肯锡公司常用的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把一个已知的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
请暂时忽略那些闪闪发光但目前还用不到的干货,把与核心问题联系得最紧密的“刚需干货”挑出来优先学习。
你可以把文件放在桌面、把书放在床头,用最便利的方式提醒自己学习的主次顺序。
如果学习中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这时候可以调出曾收集的学习领域专家(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等)的方法论干货来提升学习效率。
就像古典老师在《跃迁》中认为,所有调出的干货都是要为核心问题服务,请保持你的专注。
这样一笔一画为你的树干绘出树枝,最终将形成完整的问题树,有效解决你的现实问题。
实践干货 要端正心态
有些干货纯粹从个人经验角度出发,但每个人的起点和环境不一样,可能运用同样的干货会有不同的效果。
如果你的条件和基础比作者要好,那么可能比他完成的更快更好,虽然有了好的结果,但请注意不要掉进沾沾自喜的陷阱,下一个项目你可能没这么顺利。
若你没有作者的条件好,请你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去努力,也请不要指责作者不切实际,盲目画饼,毕竟他已经吃到了那张饼。
创造干货 让别人学习
松鼠是搜集、储存松籽的高手,但仅仅通过拾取和收藏,就能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仅要学会捡拾、利用他人的干货,也要有自己种松树的能力,也就是创造干货的能力。
在听了一个大神的课、看了一本著名作家的书之后,你一定也有所感悟,若通过建立“问题树”深度学习,你也可以将“收获”变成“干货”,让他人学习。
这就从知识输入走向了知识输出的过程。这种方式输出的干货比别人的更适合自己,也能将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出方法论,实现了知识的再次升级。
总之,通过学会打假、取舍有度、端正态度、知识升级,干货就能真正地为你所用、为你服务。
最后,希望这一篇文章不会静静地躺在你的收藏夹里吃灰(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