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爸爸拿着喷壶在浇花,豆豆看到后兴冲冲地也要玩,自己找来一个小喷壶,不过他可不是浇花,而是到处乱喷,弄的墙上、地上都是水。爸爸告诉他不能乱喷,但已过3岁的他有些叛逆,一边喷一边说,“我就不!”爸爸又说了一遍,依然不听。
于是,小喷壶被无情地没收了,豆豆很不甘心,哇哇大哭起来。爸爸蹲下来想和他讲道理,但此时的爸爸有些严肃,他说啥也不愿靠近,哭着跑到我身边,抱着我的大腿,满目泪花、委屈巴巴地瞅向我,貌似想要我为他撑个腰。
那这个腰该怎么撑呢?我明白,如果一味护着孩子,哄他不哭,说爸爸坏,那肯定是最低级策略,这不仅容易激发矛盾,对孩子也是不负责任。可如果继续以严肃的态度批评他,那小家伙肯定也接受不了。
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合适?突然想到,不是有个成语叫“严父慈母”吗,这里的“慈”肯定不是护着、哄着、惯着、顺着的意思。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爸爸很凶,打骂起来毫不留情,可妈妈忍不下这个心,就在旁边护着,跟爸爸对着干,最后由教育孩子引发出一场夫妻大战。于是,有些妈妈为了避免在教育孩子上起冲突,选择充耳不闻。
如果“慈”不是护着、哄着,那应该是什么?我想,“慈”也许可以看成是“温和而坚定地解释规则”。为什么这么说?就像早上豆豆乱喷水,爸爸生气没收,这时他一方面害怕爸爸,一方面不能接受爸爸没收喷壶这件事,当下是既害怕又委屈。而我可以做的是——安抚他的情绪,并为他解释规则。让他明白,为何爸爸会生气,要没收他的喷壶?
怎样解释规则呢?我想用“倒推问法”,他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
于是,我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问,“怎么哭了呢?”
他答,“爸爸凶豆豆了。”
再问,“爸爸为什么要凶你呢?”
看一时答不出,我提醒他,“是不是你拿喷壶乱喷水了?”
他点点头,我继续问,“那爸爸有没有跟你说不能乱喷呢?”
答,“有”。
接着问,“那你有没有听呢?”
答,“没有”。
继续问,“所以爸爸没收了你的喷壶,是吗?”
他好像有些明白了,“那是你做错了还是爸爸做错了呢?”
他不假思索道,“是我做错了”。
然后,他悻悻地走到爸爸身边说,“爸爸,是我错了,我不会了。”
这时,爸爸看到他主动承认错误,就一改严肃面孔,“好,那喷壶我先保管一天,明天再拿给你。”
于是,父子俩又开心地玩耍了,周末早晨的小闹剧告一段落。
通过这件小事,我发现:
1、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对于“规则”需要有比较一致的认知;
2、根据情境需要,一个人负责“严”,来守护规则的界限,一个人负责“慈”,来解释规则的合理性,“严”和“慈”只是态度的不同,在教育认知上是一致的;
3、父母在“白脸”与“红脸”的扮演上可以相互补位,之所以爸爸扮红脸比较多,可能是因为孩子天生与妈妈更为亲近,但是红脸扮多了,孩子容易惧怕爸爸,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4、孩子的受挫也可以是一次家庭教育的好时机,在一次次小小的受挫中,他逐渐学会梳理自己的情绪,并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个情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就实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