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全国大规模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暨《安远县知青志》出版二十周年
采自网络1968年,随着全国 “文革” “斗、批、改” 第三阶段的到来,“改革” 教育模式,“改革” 升学制度等等新规成文。伴随着这些新规,全国数以万计的1966年到1968年的高、初中毕业生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当年七、八月份开始,这批 “老三届” 城镇中学生中掀起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高潮。而这些上山下乡的中学生,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中学生,他们或被安排到边疆地区的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兵团战士;或被安排到老少边穷的农村插队落户。他们被统称为 “知识青年” ,简称 “知青”。
同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肯定和支持了上山下乡这一运动。自此开始每年下乡不止,直到1978年最后一批中学生上山下乡。加上上世纪五十年代支援边疆建设的城市青年和六十年代初建设新农村的城镇青年,全国据统计共有一千七百多万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图片采自网络1973年12月,高中毕业后,我和我的同学们也随着上山下乡这股滚滚洪流,被安排在当地农村组建知识青年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一直到1978年12月离开知青队安排工作,整整五年的下乡乡龄。这期间,我先后被借调在县知青办陆续工作一年半时间。
也正是借调在知青办工作的经历,使我较为清晰地了解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方针政策,较为熟悉地掌握了本地乃至延伸到本地区、本省及至全国的知青概貌动态。
图片采自网络曾经看到过有些人的一种说法,认为那些上山下乡的对象都是家庭出身不好,或者是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家庭的子女。前些时候还看到过有网友的这种说法。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说法。也许前期因为牵涉到干部职工精简下放及城镇居民下放,不乏有那些“问题”人员。延续整整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每年的高中毕业生除了符合留城政策的,统统经过上山下乡这一道人生的 “坎”,这就不存在 “问题” 不 “问题” 的事了。
而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运动,正面和反面,褒扬和贬义的各种评论兼而有之。我无意给予评论,因为历史和社会已经给出了定论。我只想说,五年的上山下乡经历,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好似一碗清水,平淡且无味,酸甜苦辣由自己;它宛若一壶浓茶,初饮虽然苦涩,但久后更有苦尽甘来的回味;它更象一杯烈酒,喝了这杯酒,更能抵御人生中的任何深秋与寒冬!
沈乔生《知青五十年》知青,是我们一张共同的名片。这张名片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行程。未来,它仍将继续前行。
我很喜欢著名词曲作家王佑贵的 “我们这一辈” 这首歌。歌词写出了我们广大知青的共同心声:“……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
2018年5月3日于深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