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有感

读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有感

作者: 夏至又至 | 来源:发表于2016-07-02 17:36 被阅读0次

前天晚上终于读完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作品《自卑与超越》,也确实收获了不少对于人性剖析的新观点,新理论,今天就借此机会来梳理一下脑中诸多纷乱的思绪。

说实话,在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其实是带有一点偏见的。相比于之前看过的基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作来说,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比较简单自然,表达思想也似乎没有很复杂,而且大概是因了之前的阅读中已不知不觉地认同并接受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诸多观点,所以在意识里就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怠慢的思想,认为他的很多观点会是弗洛伊德思想的延伸吧。当然,在前几章的内容中,我也确实是这样感觉的。比如说他说的心灵与身体的关系,说“心灵为肉体设定目标”,|我觉得那就是潜意识对人行为指导作用的另一种说法;还有一些关于童年早期记忆对人生活的影响,以及谈及梦的作用及目的时,虽然两者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核心观点其实是一样的。或许是基于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我更倾向于赞同他的思想观点及表述方式。

但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的这部著作中还是表达了许多与纯粹的精神分析学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把人类原始性欲作为分析各种精神现象及问题不同,阿德勒的以强调人的社会感,亦即“合作精神”对人心理发展影响的论述颇有独到之处。他的观点的最大亮点在于将与人息息相关的客观生存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考虑到了心理分析的过程中,而这也正好是弥补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上的一个很受争议的缺陷,即完全的唯心主义。而他的观点中提出的对精神分析某些思想的质疑批判,还是很值得借鉴思考的。

比如在对文化的起源形成及发展问题上,弗洛伊德的观点仍是将其与人类原始性欲的释放紧密联系,而阿德勒则认为“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人类因为在广袤神奇的自然面前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这种内在的自卑感激发他们去不断地去创造出璀璨辉煌的文明。由于了解能力局限,这一问题我不知该如何评判。或许两者都有吧,而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从更深一层的角度去思考。

在对梦与睡眠的关系上,两者也表达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弗洛伊德依据“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一论断认为梦以其满足人生理及心理愿望的独特形式而避免人醒来去现实中寻求满足,从而保护了人的睡眠。当然,这是在梦内容不至于使人惊惧而醒来的情况下。阿德勒却认为“梦是对睡眠的一种干扰”,因为梦与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没有内在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人才可以安然的享受睡眠。而白天未能解的令人忧心的事情,则会以梦的形式出现在睡眠中。另外阿德勒也否认梦情景具有可以统一的固定符号或暗喻来象征某些东西,主张“每一个梦只能揭示个体所处的特定情境,解析归个体所有。”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弗洛伊德的思想主张。

阿德勒显然是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这一点在他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批判上表现的十分明显。他批判“俄狄浦斯情结”的片面概化论,即他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而将他归结为一个“被宠坏的小孩”的群体。在对梦的解析中,也不主张将“性背景"作为所有释梦的出发点,因为性并非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这样就等同于割裂了人们与正常生活事件的紧密联系。这一点我是比较赞同的,因为人都是群居动物,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就可能转变为梦境的形式出现在人的睡眠中。

纵观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的思想观点的核心,即合作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到一个家庭,逐步从学校再过渡到大的社会,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日积月累地渗透进而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历程。在阿德勒对这一部分的论述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合作对个人成长的重大影响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从无形的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角度出发去解释问题,而是将各个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孩子及兄弟姐妹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的影响详加阐释,让我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家庭对一个人成长影响的方式,对他日后至关重要的合作精神的影响方式。

在学校影响中,阿德勒着重阐述了“教师”对一个人社会感培养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平等尊重的班级氛围,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解读,决定他是否会对他人及社会产生兴趣,从而在心理层面上愿意认可接受自己与这个环境的相融,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并由此提出在校园里设立“顾问会议”的建议,让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分析讨论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建议。

我很赞同阿德勒从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角度来论述并强调“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以及他提出的基于身体缺陷等原因而形成的“自卑情结”对人性格的重大影响。但在对某些问题的探讨,我不同意他的论述。

首先,阿德勒认为,一切精神病,甚至社会犯罪行为,其根源均源于患者或罪犯合作精神的缺失,即对他人,对社会缺乏兴趣,以致社会感和道德责任意识淡薄,最终诱发各种精神疾病以及社会恶果。我觉得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他过分夸大了”合作精神“对人性格的影响,而忽视了许多其他固有的,不为人力所控的因素。比如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归类,就忽视了精神病形成所固有的一定的生理基础,以及遗传基因所部分决定的个人性格。在这一点上,是在他过分强调”兴趣“对人才能的培养也同样忽视了的。

其次,是阿德勒对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节“的片面全然否定。在看过弗洛伊德的《图腾与宗教》一书后,我对他所论述的人类对于处于本性的原始乱伦愿望的各种防范和禁忌行为有着深刻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他所表述的这种禁忌对人类文明发展及宗教起源的说法。我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理论具有一定的依据性,尽管它可能在我们的意识层面显得荒诞而不道德。阿德勒将女儿的“恋父情节”或儿子的“恋母情节”简单地归因为家庭成员间合作意识的缺乏而造成的个人社会感淡薄,有些太过片面而缺乏有力依据。

最后,我不太赞同阿德勒所提出的“男性抗议”的理论。对于女孩来说,他将其归结为女孩意识里存在的对男性生殖器官的嫉妒,由生理器官的差异而引发心理精神上对于男性优势地位的厌恶抗议。在对两性中异性特质的表现理论,我更倾向于认同威廉·弗里斯的“两性同体”的观点。即每个人身来所具有的男女特性基因在人体中呈现的比重对人个性的影响。对于男性来说,他将”男性抗议“归因为男人对更具男性特质的自我的一种追求,而把手淫这一行为解释为不愿伤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一种合理的发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有点牵强。

但总的来说,我对阿德勒的这部著作中论述的对”合作精神“重要性的强调表示赞同。也是在读过这一本书之后,我才清醒的认识到一个人的”合作精神“是如何重要的影响着他心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觉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了存在于自己身上的合作精神的缺乏,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在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这本书着实令我受益匪浅,也给与我不少启发。以后还要多多地阅读这一方面的有见解的书籍,争取在探索人性,也更好地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yq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