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朋友圈正在疯了一样转一篇名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
我认真看了这篇文章,以及和范雨素有关的很多文章报道,讲真,她的文笔不怎么样,她的一些理念,比如对妈妈的盲目崇拜,对来她来说,妈妈像神一样地存在;比如她说,“有母亲在求告老天爷,我的两个孩子健康快乐地生长。”、“相比较,同龄的丁建平、李京妮,因为没有亲人为他们求告老天爷,他们都变成了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兵马俑,过着提线木偶一样的生活。”明显蒙上了迷信的色彩……
虽然我对她的文笔、一些理念等“水土不服”,但她朴素的教育理念,我服!
范雨素学历低,一直生活在底层,她的身上,却有许多即使是“高层人士”也做不到的地方:即使是身处逆境,也不忘读书,也不忘用行动来给孩子做榜样;即使是她无法去尽力照顾孩子,她也不忘以自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图片来自网络2
正如范雨素自己说的“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残酷的现实,更是把她这本拙劣的书撕得稀巴烂!
20岁的时候,范雨素到北京寻梦,但因为学历低见识少,她根本找不着好的工作,只能勉强果腹;在北京蹉跎了两年,便草草地把自己嫁了;之后生了两个女儿。
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受不了家暴,她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然而襄阳农村的传统,成年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娘家自然也没有立足之地,范雨素只好带着两个孩子杀回京城,做了育儿嫂。
虽然上帝给范雨素的,总是烂牌,但她却不肯向命运低头,总是想方设法把烂牌打出花来:没有钱让大女儿上学,她就让女儿跟着电视里的字幕,学认字。大女儿学会了看小说后,她陆陆续续去潘家园,和众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给大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
为给女儿做榜样,范雨素一直书不离手,在民工子弟学校当老师时,她的寝室里有一个小黑板,里面写满了泰戈尔的句子;她还拿起了笔,讲述她辞去老师工作去北京打拼结果伤痕累累离婚后又回到老家的故事等,如今写了几十万字。
“她(大女儿)今年20岁,已成了年薪九万的白领。相比较,同龄的丁建平、李京妮,因为没有亲人为他们求告老天爷,他们都变成了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兵马俑,过着提线木偶一样的生活。”为什么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范雨素的女儿能在文化公司上班,成为年薪九万的白领?这就是范雨素言传身教、女儿坚持学习的结果。
范雨素的大女儿14岁那年开始参加工作,从做苦工开始,边受苦,边学习文化知识,最终应聘进了文化公司上班。
图片来自网络3
范雨素宁愿吃不饱也要为女儿买书是对的,一位阅读专家曾经说:“如果一个人在13岁~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一生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窗户将永远对他关闭。”虽然这样的说法有点绝对,但却道出了培养青少年阅读的重要性。
莎士比亚也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范雨素用一本好书改变了女儿的一生。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正所谓“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台湾作家罗兰在谈及读书之乐时这样描述: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于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会是一种解脱;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可以使我们忘忧。
让书香犹如一股活水,滋润着你我,以及我们的整个社会吧!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