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我的理解是接受,不抗拒,不逃避。动力就是如何做到了。放在创新的模块下面显然就是做到臣服有利于创新。
那怎么做到臣服了?
臣服动力之一——迪士尼策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迪士尼策略?
迪士尼将他和迪士尼团队的创作过程分割成了三个阶段: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在梦想家阶段,大家天马行空地启动想象力,并且不必考虑能否实现的问题,也不允许有批评;到了现实主义者阶段,才开始考虑如何实现的问题,同样也不允许批评;直到批评家阶段,才开始有批评。
为什么要做这样三个阶段?以下三个运用,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
工作中。试想一下,公司开会,就新公司的名称做一个讨论,有人提出一个方案,另外一个人嘀咕说,太俗了,另外一个人又提出一个方案,一个声音又来说,没新意。那这样的讨论无疑是无法进行,最后不欢而散。明确每个阶段的思考点,才有可能真正有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寻找人生目标。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该做什么?满满的迷茫和焦虑,这时候就可以用迪士尼策略,首先不管现实的情况是什么,写下自己最想做的几件事,不管想做的有多少,一一写下来,不做任何评价,这就是第一步,梦想家阶段,下一步,在罗列的梦想中有哪些现实阻碍以及可以有哪些现实资源可以去达成梦想。最后评价这个梦想是不是一个可持续做的事情。
亲子关系中,作为父母,迪士尼策略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一味的要求孩子“听话”,用父母的权威压制孩子,这不能做,那不可以,直接跳过了孩子的梦想阶段,只剩下现实和批评,那孩子将来又何来创造力可言了?
臣服动力之二——你在,我才能流动
有一个稳定,支持的关系,创造力就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你稳定地存在着,我也持续地流动着。”
有些孩子在父母面或者其他养育者面前会表现的很放松,能说会道,玩的很开心,可是换做陌生人面前就会有些不自在,表现的胆小怕事。这就是稳定、支持关系的力量。
在Dr.魏的文章《韧性,给孩子的未来买一份抗压险》中也提到“提高孩子的韧性,也就是抗压力,和父母的支持、互动密切相关。”看来有至少一个稳定、支持的关系,不仅能提高我们抗压力,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创造力都发生在被容之物也就是生命力的流动上,被容之物敢酣畅流动时都是因为有一个更大的容器提供了一个空间。如果希望人有更高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可以依恋的安全空间。”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容器来让内在流动,同时我们也需要当好别人的容器,在家人、朋友面前,有没有给到对方足够稳定的支持呢?
臣服动力之三——内在批评者
“在原生家庭这个原初外在空间,如果我们的感受是被容纳的,我们就有了创造力的基础;如果是被攻击的,就容易顺从,就会内化一个“内在的批评者”,总是去压制我们的感觉,也就是超我压制本我。”
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学习,要不然也会做一个没有觉知的“批评者”。比如有时候会要求孩子把碗里的饭吃完,到点要睡觉等等,如果孩子不按自己的意愿去执行,自己就会感觉很烦,觉得孩子“不听话”。一旦受此情绪的影响,表现出的就是对孩子的压制、强迫、批评。
作为父母我们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以免对孩子造成伤害。作为成年人,无法去感受自己真实的想法,也谈不上创造的话,这里还有一个武志红老师的建议,
作为成年人,如果想让自己恢复创造力,就需要聆听自己的感觉,并试着持续地表达和追求它们,让感觉的流动形成一种持续的存在。找到这种感觉,才知道什么是活着,什么是做自己。
臣服动力之四——创造和扩容
“我们的内在生命力,需要借助我们所创造的一个外在之物去修炼。”
武老师这篇文章的后面,有位读者的留言特别精辟,成功是成功之母。
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来自于我们不断积累的一个个成功经验。所谓的成功并不是做了什么很大的事情,只要是我们跟随自己的内心,全情投入的去做了一件事情,比如写好一篇文章或者养成一个早睡早起的习惯等。做好一件件小事,也会收到自己对自己的认可,从而扩大自己的内在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
“只有你遵从了你的自由意志,遵从你的心,并将你的心大胆地投射到外部世界,去爱,去恨,去投入,去创造,那么就算最终一败涂地,你也会有一种难得的充实感。”
臣服动力四部曲这里就介绍完了,他可以帮助我们多了一个维度来认识自己,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