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的恐怖袭击发生后,在有些评论哈以冲突的文章中,作者认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在上世纪初为建国奋斗时,也曾对当时的英国管理者发动过恐怖袭击,所以中东无义战,单方面谴责哈马斯的人持有双标。
我认为历史事实固然需要尊重,对于造成重大人道灾难的事件,也需要反思和忏悔,以防再犯。然而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人不能动辄对标过去某些过时的价值观,而要顺应社会进步潮流,对标当今世界的普遍价值观。而且历史事件之间的比较,时间的跨度也不能够太大,否则会是刻舟求剑。
可以这样说,如果凡事都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今天对标遥远的过去的话,那么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的曾N次方祖父,他们不是杀人犯或打家劫舍的强盗。
自从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亚当·斯密发表《道德情感论》和《国富论》至今,尽管期间世界也发生过多次大的灾难,但总的来说,市场经济的尊重私人产权、合作、诚信、协商、契约、交易与共赢等的“市场逻辑”,历经百折千回,一点一点地取代着或者将要取代过去以烧杀抢掠、暴力强制、坑蒙拐骗以及权力寻租的“强盗逻辑”,今天的世界与人心,已经不是单靠武力和强权就能征服的了。
另外,随着科学发展和生产力的普遍进步,只要破除人为的障碍,全球生产的物质财富已能确保每个人的日常温饱,足以让他们存活下去,而不像一二百年前,很多地方的很多人还处于需要依靠武力争夺,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的那种你死我活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文明的曙光已经初现。
人不能脚和身体跨进了现代社会的门槛,思想还停留在丛林社会般的蛮横时代,今天灭掉张三,明天灭掉李四,热衷于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并且以色列如果不清理如脚藓一样的,藏在加沙地区以平民与人质为盾牌的恐怖主义,那么强敌环伺,国土面积只有北京市大小的以色列国,自己倒是会继续着长年累月不堪其扰,整个国家就始终处于生死存亡性命攸关的危急关头,这也是为什么当年以色列要在战胜侵略者后,占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以及尚未建国的巴勒斯坦的部分土地,想以土地换和平的一大原因。从旁观者的视角看,这也是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从奥斯维幸集中营走出来的犹太人内心胆怯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这是需要纠正的地方。
犹太人的优点是聪明、勤俭并善于经营财富,所到之处,往往为那里的经济繁荣作出巨大贡献,但也可能抢夺了一部分人的商机,于是在历史上,不断受到有些想不劳而获的人的眼红嫉妒,并且屡屡招来暴力抢劫和杀身之祸,希特勒更是以犹太人不纯洁等罪名,没收他们的财富,焚烧他们的身体。
二次大战后,出于同情与补偿心理等,以美苏为首的联合国便让犹太人在中东的巴勒斯坦历史原住地复国,但我认为其本身是一件比较草率和愚蠢的决策。
可能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战后重建与世界划分等事情千头万绪,两大战胜国上层来不及做全盘的理性思考,可能也没有料到阿拉伯国家会发生如此强烈的排斥,并且当时劫后余生和惊魂未定的犹太幸存者们,又是源源不断地涌入巴勒斯坦那片其祖先居住过的“无主之地”。
现在有些媒体说,当年美国人同意犹太人在中东复国,是为了在那里埋下一根钉子,我想这有点阿拉伯故事的天方夜谭。这么小的一块地方,相较于周围阿拉伯世界数量很少的人口,埋下这根钉子除了得罪拥有石油的阿拉伯人,以至于后来多次给自己造成石油危机外,又能够起什么大用?并且这根钉子到底是美国的?还是苏联的?以色列也是实行着苏联共产主义式的集体农场制度,并且跟前苏联的关系也一直不错。
还有许多人将以色列的综合实力吹得神乎其神,好像它真的可以独霸中东地区,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美国为什么还要无数次劳民伤财,国会多次争吵反复拨款去支援它呢?
政治家的头脑固然不至于像一根钉那样轻得称不出大的斤两,当时尤其是那些美国政治家头脑中的斤两是有的,但却是以错误的教条为砝码,这砝码一是基督教的信仰,因为位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以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天启宗教的共同诞生地,二是贪图眼前的方便和经济上的节省,三是所谓尊重流浪民族的祖先之根这样的白左思维,在这些观念的共同作用下,联合国当年似把犹太复国的大事,当成了有些地方房屋拆迁中宣传的原拆原还了。
如果当时的联合国各方同犹太人以及中东地区各国协商后商定,可以通过相关各国和利益方的集资,在美国、加拿大或南美洲等的土地上,购买数量适当的一块地给犹太人重新建国,那么犹太人所谓的根尽管没有了,圣城以路撒冷也要让给伊斯兰教徒去崇拜,但以后的世界上,所有人的日子也可能要好过一些,资源的后续浪费也要少得多,美国后来的政治家们要省掉不少心思,今天布林肯的头发也不会像这么白,这才叫市场逻辑中的双赢甚至是多赢。
那么今天回过头去想想,究竟是哪一种理念害死了好多人,害得中东地区有点天下大乱呢?我的看法是,当时不仅是始作俑者历史上相关各国各地区的排犹者和希特勒,也不止是当时的苏联,而且是包括后来的美国人、犹太人自己以及周围的阿拉伯人等,他们所持有的混杂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传统或现代的,都离开古典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市场理念有着一大段距离,尽管市场理念于云遮雾罩中一直在向人们走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