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4-23

2020-04-23

作者: 默念念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15:00 被阅读0次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宜君县第一中学                            崔玲萍

        去年放寒假前白校长给我们发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我心里暗想肯定是一本教育学理论名著,于是为了做好读书笔记和想着能指导我日常教学工作的工具书,抱着它能立竿见影的提升我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为目的。可没想到,翻开书一看只有177页,好开心,对于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来说,此书可用一个字形容"秒"心里暗暗自喜,以为我很快就能读完,迫不及待的赶紧翻开内容,读着读着,不对呀!我发现我错了,这本书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于是我读的很慢,因为不舍得一下子读完,深怕错过什么,当你认真起来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里面其实有很多可以让我和作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读完这本书用我的话来说可以说算得上是一本理论的书籍,文中我们看到一个个丰富而真实的小故事,看视无心,实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它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我心目中认为的,只是一味地单纯的强制制服学生,而是应该以孩子的立场来和他们相处,从而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更好的引导他们,成就他们。真的是越读越觉得对自己真的很有帮助,突然觉得这本书就犹如一面镜子除了能照见成人是如何与儿童相处的真实体验与感受。还教会了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或者说年轻的妈妈应该如何与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更好的打交道。

第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带孩子。

      书中举了"安娜在跳绳"的这个画面,从画面中我们看到不同身份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孩子。如果你是路人,你们看到的会是同样的身形、同样的动作;她跳绳的时刻可能会使你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感慨和回忆一去不复返的日子。而她的老师却从更细微处去看她: 跳绳时的紧张表情由此想到这是一个孤独的女孩,她有一个”望女成凤”的母亲,而且她经常以竞争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来维系与同学们的联系。作为老师她希望这个女孩能够拥有自己的成长、发展空间而不是母亲强加的。

        从这个小小的举动其实我们发现老师对孩子的生活是站在了教育学的角度,情不自禁地把这个孩子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正在自我塑造和成长的人。

        所以,对于我来说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位家长都不能像他人那样看带孩子,而是要以一个教育者的视角,从孩子的角度、从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去对待孩子。

第二、学生需要及时的表扬和肯定。

        我们常说 “打铁趁热”――时机,往往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键处。教师的表扬于学生而言无异于甘甜的乳汁,爱生如子的教师,就不会对孩子吝啬甘甜的乳汁,因为他们就是你今生所要哺育的对象。教师如能毫不吝啬的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表扬,往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良好转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了解他们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良好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达到再接再厉的效果。但是读了书中"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这一章节,其实让我还明白了,表扬孩子既可能带来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里的表扬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应该是不加区别地给予的。因为,表扬的太轻易或太随意都可能使它失去意义。尽管许多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值得被表扬,但有时可能只有一个孩子或少数几个孩子因为表现出色而应受到表扬。

第三、每个孩子都要被"看到"。

      很多老师和家长常说:“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我还能不了解?”但事实是,有些老师和家长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很多老师和家长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而这使得他们更无从看见孩子。

      因此,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位老师一位是从不注意麦克表现的老师,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也不想引起老师注意,失去信心。另一位是与他截然不同的马克的老师。从他们关注学生的细节上,我们会发现被老师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到"的孩子是幸运的,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意味着被"看到"不仅仅是被认出来,而是被承认一个存在着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的人。所以我深深地感受到提出作为教育者就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会得到全然的满足。

第四、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应抱有希望,这样才能活得更好。希望是指愿意主动实现起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更健康。更有活力因此抱着希望的人,总是心怀具体的目标和理想,而非虚幻的空想。

        对于家长或者老师来说,为了孩子们和这个世界,我们也必须以身作则,传播希望和信心。我们和孩子既然生活在一起那就不能做一个虚无主义者,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在孩子生命中的教育地位。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所以书中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生活还是家中,或者你的教室中只要有孩子存在,你就应该看一看。你如果看到希望,看到你的孩子,你的生活将会充满希望。

        其实我也很赞同这个观点无论你是父母或老师,"我们必须对孩子怀有期待和希望。但是“希望”只是一个词,词是会被滥用、曲解,变得肤浅、空洞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看看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是如何被体验为希望的,以及我们的行为本身是如何成为希望的。希望充满了活力,它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不在于我们说什么或做什么,首先应该是让希望出现在孩子们中间。"让孩子们觉得我们永远不会放弃他的。这样他们就会过的更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孩子的榜样,如果我们有了希望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加宽容,希望就是去体验孩子成长的无数种可能性。孩子让我们懂得,不管经历了多少失望,都要好好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信念。很多时候我们也要向孩子学习。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更好的学习者,因为孩子们也在向我们学习。因此,是希望教会我们去教育。又或者,是教育教会我们心怀希望?

第五、好的教育需要教育者不断的反思。

        教育者的本质不是有多少知识,而是教育者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与机智。虽然我们应该对孩子的状态、体验非常敏感,但是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会产生敏感与机智,不是说想拥有智慧就拥有的。比如我们读书,如果我不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根本不明白教育现象学这一理论,也不会明白自己的教育是那么的索然无味。

        好的教育一定离不开教育学反思。反思就是把你看到的孩子的表现先搁置起来,不要下定论,在观察中在决定如何做,不要随便贴标签,这是行动中的反思。还有行动后的反思,比如上了一节课,或者是跟孩子做了某种沟通之后,反思自己的行为到底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如何。

        我们的教育叙事项目组就是在写作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做法,反思孩子的体验,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形应该怎么做,只有在反思中,我们对于学生的体验才会更加敏感,对于如何关注孩子才会有更多的机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一种开悟,一种得道。读完《教育的情调》后,你真的觉得不亏是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的经典之作,我觉得无论作为父母还是教师我的收获都非常大,他让我懂得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多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从而真正的“看”孩子和“聆听”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4-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io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