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候诊大厅一位病人突然惊讶道:“那个李咏,去世了!”随后引起周围一片喧哗。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7852/6ef8c7316feecde1.jpg)
十月的最后一个周一,格外的冷。听到这个消息,心情难免有些沉重。哈导简单的一句“永失我爱”,字字扎心,让人说不出的酸楚。那种痛到极致的感觉,不是嚎啕大哭,不是寻死觅活,而是闷在心里欲哭无泪的绝望。
此时,已经不知道刷了多少篇以“咏哥”为标题的热文了。
- 有的讲述了他与哈导的爱情之路;
- 有的惋惜那个仍手牌,砸金蛋的童年记忆离开了;
- 有的奉劝大家好好活着,顺便记得买保险;
- 有的回忆亲身经历的那些生离死别。
我也很想写写自己的感触,却不忍心标上他的名字,不忍心蹭这个“事件”热点,不忍心让他再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记录此时的感受,医者眼中的生死。
好友S最近恰巧痴迷《西藏生死书》,不断思考生与死。“死亡”话题一直是被忌讳的,尤其家里有老人更加排斥谈论这个话题。
几个月前家里长辈得了癌症,我就不断跟父母渗透买保险的重要性。结果老妈总是会打断,说年纪轻轻不要瞎想这个。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做得比我们更好。他们会直面死亡,甚至市中心随处可见先人的墓地。很多学校开设死亡课程,让人们可以正确理解生命终点,更好的去热爱生活,热爱身边人。他们对于死亡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对于临终者的医疗护理及人文关怀也更加专业人性化。
也许,这就是咏哥全家移居美国的原因之一。
经常有人问我,是不是医生都看淡“生死”?
是,也不是。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无人能免,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之所以畏惧它,是因为没有人会回来告诉我们“死亡”的经验体会,我们对它充满了未知,因未知产生恐惧。
医学家与科学家试图不断破解“死亡密码”,一直想说明白人生的终点是怎么结束的,甚至有人会建造“死亡体验感”,让人去体验濒死感。但是真正死亡那刻是不是这个感觉,我们不知道。
医院每天都在见证“生”与“死”,医生的工作实际就是逆天而为,打破了自然生死规律,不断把快要见上帝的人拉出来排到队尾。见过太多的生老病死后,我们开始不得不信“命”这个东西。
很多病人问:“为什么我得这种病?怎样才能预防?”
起初,我还会耐心给解释疾病的原因,诱因等等,但怎么都逃不过“先天因素”,“易感人群”等等。通俗讲,就是你一出生,你的基因就决定了你的终点。所以生死之事我们避无可避,逃无可逃,就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自然。生命走到一定时间累了走不动了,也就到终点了。
然而,我也敬畏死亡。看过太多人被病痛百般折磨,太多年轻生命面前束手无策,太多生死抉择的困境,太多毫无选择毫无尊严的被动接受。那不是我期待生命终点的样子。
我们应该期望能体面的离开,能无痛苦无恐惧的离开,能与亲朋好友圆满告别的离开,这也许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好好学习的课题。
我相信,那个乐观机智的咏哥已经学好了这门课。他躲开了众人的视角,远赴他乡,静静的与挚爱的家人共同度过这一刻。生命最后时光里,他不再属于他热爱的舞台,不再属于数以万计的观众,他只属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他的妻子与女儿。
人的一生必须以死亡来终结,每一天朝阳升起时,我们就离这一刻更进一步。我们用人生几十载光阴去学习如何面对生命那最后的几十秒。这也许就是人生最本质的意义。
以终为始,向死而生,活得淋漓,死得洒脱。
网友评论
不过听你这一说,心里好受多了。
见惯了生与死,也就麻木了吧。
哪怕医生多看我一眼,我都觉得好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