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王教授提出评课的一个标准,一共三个问题,教师想要教些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些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
这三个问题分别指向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际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二者是否一致,这便要求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都能有同一个层面的衔接,如果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合理有效地呈现,那么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可能不够合宜。这一点,王教授在与教学内容的合宜选择相关的文章中曾做过阐述。
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发现很多时候或者被学生牵着走,偏离主线,或者自己强力引导,教师本位,学生略失位。师生之间呈现极好的合作状态的情况,几乎没有。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王教授提出的三个思考问题正中靶心。以今天《白杨礼赞》为例,本是想让学生由形而神,体会“傲”骨,却发现课堂呈现有些问题。学生对于外形的特点概括很明晰,也能够感受其力争上游的傲然挺立的姿态,但是在对内在品格的分析上,我并未引导学生向“傲骨”之路走,仅停留于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大丈夫之美,阳刚之美,其实不过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白杨树的所有品质,都源于其深藏其内的傲骨,唯此,方有挺拔的姿态,方有抗争的意志。但是,就是这一“点”,让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了落差。
课堂上,有多少缺失的这一点,让教学艺术落了下乘。
而学生学到了什么,又是更高层面的要求了。下次再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