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节 蛤蜊观音
在马祖道一门下的兴善惟宽和章敬怀晖等人在京城里大弘洪州宗禅法的同时,神秀北宗也有一名传人在京城里弘法,虽然声势稍逊于兴善惟宽和章敬怀晖,但是也得到了帝王将相和普通信众的热烈追捧,从而使得神秀北宗又重新在江湖上掀起了朵朵浪花。这名禅师就是终南恒政。
恒政禅师,在《联灯会要》、《五灯会元》、《指月录》、《宗统编年》等等禅宗典籍中,都写作惟政。不过在《宋高僧传》中写作恒政。
在有关中国禅宗所有的资料中,僧传和碑铭所记载的资料,绝大多数时候,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要远远高于别的典籍的,所以本文遵从《宋高僧传》写作恒政。
另外,《联灯会要》、《五灯会元》、《指月录》、《宗统编年》等等禅宗典籍,都记载恒政禅师得法于普寂禅师。红尘洗梦却认为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因为普寂禅师圆寂于公元739年,而恒政禅师在唐武宗开始灭佛那年(公元841)还在世,即使我们假定恒政禅师在三十岁的时候嗣法于普寂禅师,那么在武宗灭佛时,恒政禅师已经是超过一百三十岁高龄的人了。而出现这种情况,其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所以,按照年龄来算,恒政禅师是普寂禅师的徒孙辈更为合理些。
而依据《宋高僧传》的记载,则恒政禅师享年八十七岁,大约在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圆寂。
两相比较,则《宋高僧传》之记载,就显得更为合理了。自然,本文也会依据《宋高僧传》之相关记载为蓝本来讲述恒政禅师的故事。
恒政禅师,公元757年出生于山东平原县一户周姓人家。
恒政禅师小时候就受到了家庭良好的培养,因为在那个文盲满天飞读书人不多的年代,恒政禅师很小就来到了乡村学校学习。不过,小小的恒政禅师对那些学生必读的经史子集不怎么感兴趣。相反,对于一般学生不爱看的佛经,恒政禅师却是看得津津有味的。
自然,一般的学校是留不住喜好佛经的恒政禅师的。于是等到岁数大点后,恒政禅师就来到了本地的延和寺,在诠澄法师那里落发为僧了。
恒政禅师在受了具足戒后,就来到了河南嵩山之少室山,然后在普寂禅师的弟子那里学习禅宗北宗禅法。最终,恒政禅师在这里拿到了神秀北宗的毕业证书。
毕业后,恒政禅师就离开了学校,在嵩山四处游玩,纵情于山水之间,逍遥于云烟之际。
不过,恒政禅师没在嵩山逍遥多久,就来到了一个更为有名的山头隐居清修,这个山头就是终南山。
恒政禅师虽说是在终南山隐居清修,不过他毕竟是个拥有神秀北宗毕业证书的优秀禅师,所以没过多久,前来跟随他学习禅宗课程的人,就逐渐的多了起来。
对于上门求学之人,恒政禅师自然是不会拒之门外的。所以恒政禅师也就在终南山当起了老师,给大家传授神秀北宗禅法。
在当时,虽然慧能南宗已经席卷天下,成为了禅法的绝对主流,不过,恒政禅师实在是当时江湖中的一个异数,他靠着弘扬北宗禅法,居然也在长安一带声名显赫,并且被众多的达官显贵所知。
时间进入了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7年——835年)。唐文宗李昂登基后,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是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可是对于宫中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味,李昂似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但是一看到蛤蜊,李昂就会两眼放光,吃他个乐不思蜀。
可是长安城里不生产蛤蜊,只有沿海才有这种东西。于是,朝廷就下令沿海的地方政府不停的进贡蛤蜊到宫中供皇帝食用。
虽然只是蛤蜊一种食物,可是却给当地相关的部门和人民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因为蛤蜊的捕捞、保养、运输,都是一件麻烦事啊,而且这是皇帝点名要的东西,任何环节有一点差错,别说要受处罚,就是脑袋都极有可能保不住啊。
唐文宗太和二年的进士杜牧后来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爱吃荔枝,唐文宗爱吃蛤蜊,看来,大唐宫中之人都有一些劳民伤财的特殊爱好啊。
公元833年的一天,皇宫的御膳房照例送来了一批蛤蜊,可是御膳房的厨师们在打理这些蛤蜊时,发现有一只蛤蜊竟然打不开它的壳。御膳房里的人一个个都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大家轮番上阵,用尽各种方法,这只蛤蜊的壳依然紧紧的闭合在一起。这下御膳房的人一个个都惊呆了。
唐文宗李昂听说后,赶紧叫人把这只蛤蜊装在盘子里送了过来一看究竟。
可是李昂和身边的人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出来。
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通常的作法都是求神拜佛。自己搞不清楚的事,神仙和菩萨他们总该弄得明白吧。
于是李昂立即就把装有这只蛤蜊的盘子摆上香案,然后焚香叩拜祈祷。
李昂刚刚祈祷完,奇迹就发生了。只见那只怎么都弄不开壳的蛤蜊,此时竟然自己缓缓的把壳张开了。更为神奇的是,壳的内壁竟然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观音菩萨像。
这一来,所有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祥瑞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