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个星球有将近六十亿个白痴,生活在几千个聪明得不得了的突变种设计的文明里。
——《呆伯特法则》史考特•亚当斯
《结网》是前腾讯产品经理、糗事百科创始人王坚创作的一本书,今天我们将其中关于产品方面的精彩论述进行摘录,相信能给你带来大开脑洞的思考。
一
看到一款产品,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总是它的外观,例如其整体是否令我们达到视觉上的舒适和愉悦,有没有像素级的精致细节。
然而创建一款产品,并不是从外观开始的,Scott McCloud 在《理解漫画》中谈到,一切媒介中的一切作品的创作都遵循 6 个步骤:
概念、形式、风格、结构、工艺、外观。
这 6 个步骤对于创建互联网产品同样适用。
一款产品的概念是指它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用户价值,满足用户哪些方面的需求,比如沟通的需求;
外围的一切工作都是基于产品的核心概念展开的,形式对应产品形态,邮件和即时通信都能满足用户沟通的需求,两种产品形态却大相径庭;
风格在互联网产品中,可以对应产品的定位(并非视觉风格),同样是即时通信软件,QQ 比较娱乐化,Google Talk 则简单平实;
结构对应信息架构和人机交互设计;工艺对应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外观对应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二
概念从哪里来呢,我们如何开始?
毕加索曾经说过:“拙劣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取。”——从现有的各种产品中将别人的概念“窃为已有”,是一条捷径。
那么,创新是没用的?模仿反而更吃得开?前微软高管唐•道奇曾回答了这个问题。
成功的模仿者们,他们所做的并不仅仅是模仿,他们的确使用了和前人相同的概念,但他们坚持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创新者的原始概念或功能集,并且持续保持市场地位的领先。
例如:中国的 Amazon(购物)、中国的 Google(搜索)、中国的 Facebook(社交),都是借用国外的概念在国内实现了成功。
还有一个“抄袭”成功的例子:
校内网(现更名为人人网)成立于 2005 年 12 月,它发展的初期几乎是汉化了 2004 年 2 月发布的Facebook,网站结构、布局、配色甚至按钮都与 Facebook 一模一样,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它是Facebook 官方的中国版。
不管它是否真正理解 Facebook 想要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这个做法的确可以使它的核心概念逼近Facebook。
2011 年 5 月 4 日,人人网赴美纽交所上市,融资规模为 7.4 亿美元,当日市值 71.2 亿美元。
蝉游记创始人纯银曾讲过他的设计方法:
我做设计的习惯是,首先模模糊糊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效果,然后在心静的时候,去 N 个产品里找近似元素,把能抄的优点混搭过来,一边扒拉一边沮丧地说,不行啊,抄不到多少啊,还得自己动手原创啊。
大家的产品架构和思路不一样,设计理念与风格更不一样,我也想偷懒照搬,但不可能嘛。
同事常嘲笑我说,你又到处抄了。我也不在意,有得抄是多美好的事情,但结果经常是愁眉苦脸的“没得抄”。
这里的关键是,你有自己的产品架构与思路,设计理念与风格,“抄”是为它们添砖加瓦,把你的构思实现得更好。
但构思本身都靠抄的话,难免邯郸学步。
三
由 IT 记者转型为创业者再转型投资者的王翌,将获取产品概念的方式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受到现有产品的启发,将既有概念进行转换。
例如,我看到 blogger.com(一家博客服务提供商),了解到了世界上有很多人有在线记录和分享的需求,获取了“帮助用户低成本在线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想法”这个概念。
如果将记录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呢,微博的产品概念就出现了。
受线下的概念启发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线下有书店,线上卖书可能也行得通,音乐商店大概也可以搬到线上。如果人们有了秘密要去找个树洞诉说,在网上提供一个树洞就是个概念。
对于互联网产品经理来说,有这么多前人留下的产品可以参考,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单机游戏炸弹人改一改就能变成网络游戏泡泡堂。
第二类获取概念的方式是出于自身需求或捕捉到了其他人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尚未被满足,Basecamp 就是这样诞生的。
Basecamp 这款产品来自于一个困扰我们的难题:作为一家设计公司,我们需要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式来和客户做项目沟通。
一开始,我们建了一个外部网,通过不断更新其内容来连线客户。但每次一个项目需要更新我们就得手动更改 HTML,这实在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这些项目网站总是看起来不错但最终又会被放弃。
这是很令人恼火的,因为它使我们变得很没有组织性,也让客户感到无所适从。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其他解决方案。但我们找到的每样工具,要么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要么充斥着我们所不需要的功能——比如账单、登录权限控件、图表等等。
我们觉得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案,最终我们选择了自己来做这个软件。
当你在做软件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你对自己创造的工具是有激情的,激情就是关键所在。
激情意味着你真正去用这个软件,去关心这个软件。这是能感动他人并一起为之所动的最好的方式。
第三类获取概念的方式是预见用户需求的变化,提出超前的原创概念。
四十多年前,一台典型的计算机重量超过 50 公斤,“个人计算机之父”阿伦•凯却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设想了他的Dynabook——今天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原型。
“我第一次提出 Dynabook 的想法是在 1968 年,当时我在考虑怎样才算真正的便携。我最初用纸板制造出了模型,并使用铅粒来模拟重量。
我对‘便携’的定义是:你可以同时携带其他东西;我对‘手持’的定义是:你还可以帮别人拿东西。
我当时计算,屏幕至少要支持 100万像素。而且屏幕较大,可以显示真正的文件页面。另外机器需要轻薄,重约 2 磅(0.9 公斤)。”
阿伦 • 凯曾说过:“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