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读陈大伟老师所著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导言”中有个片段,令人忍俊不止,摘录如下:
2004年春,我在一次校长培训班上讲教育科研。课间休息,有校长对我说:“如果不是上边要求,有几个学校愿意搞教育科研?就算学校有了课题,也就一个开题会,一个结题会。你知道吗?我们都把开题会叫做启动会,把结题会叫做追悼会。”这年秋天,我到数千公里之外,也是做校长培训。我提到了“追悼会”的说法,不想,那里的校长说:“陈教授,那里的校长落伍了。我们这里,只做开题会,不开“追悼会”。我问什么原因,他们说:“不开‘追悼会’,这个课题就一直活着。只要这个课题活着,上级评估学校,我们就有一个省级或者市级课题,检查的人就不好扣分。
数年前,“校本教研”“忽如一夜春风来”,冷不丁的就给砸了下来,落到中学小学教师身上。自己那时候孤陋寡闻,还真弄不清楚校本教研是何意思,好在有网络可以求助,就百度了“校本教研”一词,阅读了几篇相关的文章,方才有了大概的了解。过了几个月,到年底的时候,上级进行校本教研成果展示,于是学校搜集整理各种资料,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教研专题,有了专题,就要有研究计划,研究成果(报告、论文),相应的活动记录必不可少,还要体现学校的教研特色。教师除了上课,剩下的事件就是积极准备材料,忙得不亦乐乎。说句心里话,最忙的是学校的管理人员,隔壁打印室的两台打字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如果是人,早就累的趴下了。一叠叠的档案资料终于准备停当,只等着上级来检阅了,尤其是教师撰写的论文,厚厚的三大本,又在广告公司印了彩色的封面,装订切边,整个工作一丝不苟。这样,从制度到机制,从过程到成果,从文字材料到现场展示,一应俱全,校本教研成果可谓大矣,“千树万树梨花开”。
好事经常有,前不久,我们又“秀”了一把。这次是“某某工程学校对抗赛”,其中有一个环节是QQ群教育研讨,参加的主要人员是各教研组长,但是有些组长或因为年龄,或因为兴趣,是从来不玩计算机的,为了万无一失,就配了助手,学校号召所有有计算机的老师积极参与,这样更能掀起讨论的热潮。QQ群号是周日晚召开例会的时候才公布的,不过有计算机的老师在一两天之内都加了进来,如果不参加,就要被学校“拔掉网线”,以后再也不能享受学校的免费网络了。讨论那天下午,QQ群上热闹非凡,根本没有冷场之虞,很多发言连看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翻了过去,一些从来没有见过上网的老师也大显身手,精彩发言不断,看得我眼花缭乱,让我这个老江湖都有点跟不上节奏。据说,这项活动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对我校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热情和能力赞叹不已,我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甘拜下风。后来听说,参加研讨的很多老师都是事先找好了文章,在QQ群里不断复制粘贴,才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评委走后,QQ群立刻寥落下来,只有几个老师在那里闲聊,这时说的都是真心话,开始了对教育的抱怨。前两日,我又上了一次QQ,打开研讨群,连一个上线的都没有,真正是门可罗雀了。
上面说的几件事,都是有关教育科研的。学校当中,作秀的事情不少,有些做给上级看,有些做给教师看,有些做给学生看,有些是校长做给下级看,有些是下级做给校长看,总之,经常有各种“工作秀”。为什么偏偏揪出教育科研来?一来,教育科研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几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都少不了承担各种各样的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几乎和教师职业如影相随、不离不弃了,热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真相,就值得探究。二来,参与教育科研已经被公认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这也是火热的原因所在,因此,上级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对于教育科研的推广不遗余力,想方设法抓住各种课题,来锻炼提高教师,可是另一面,教师对于教育科研却无半点兴趣,似乎已经被大鱼大肉吃伤了胃口,一提到教育科研就本能的拒绝。三者,科研最讲究的就是科学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搞好研究,将所有的虚假拒之门外,如果教育科研都成了作秀,堆积各种虚假材料,依靠吹嘘赚取名利,那么,还有哪些工作值得真诚对待?
教育成了秀场,我们都是演员。舞台之上,我们涂脂抹粉、装扮停当、卖力演出,我们汗流浃背、呕心沥血、精心作秀。时间久了,我们便习惯成自然,作秀成为常态,披挂上台,没有了丝毫羞耻,也不觉得有任何难堪。曾经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秀场上下之间,我们也失去了自己,不知道那一个是真,那一个为假,如此以来,又去哪里寻找“真”的教育?
发表于《中国教师报》2010年5月19日D2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