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属于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对课文的要求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增长见识;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前者比较好解决,后者是难点。这节课的执教者是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一名年轻教师。我先来说说说这位教师的整体设计,导入环节结合背景提出问题:季羡林先生早年曾在德国留学,40年后他再次游历德国,身边的人问他可有什么变化,他说“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究竟是什么样的美丽让他念念不忘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导入部分的设计了悬念,简单的几句话,对文本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高度概括,点明了美丽着一大特点。也说明了文体,十分巧妙。】 学习课文部分,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检查字音、强调字义、拓展了写花的词语,继而通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说明花的特点:数量多,颜色美。一下子解决了一个重点:景色的特点。学懂词语之后,把词语放回原文,让学生读一读,简单谈体会,此处有学生说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教师并没有多做处理,只是夸奖孩子看到了美景,也看到了境界。这样的美景是如何来的?教师顺理成章地带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通过师生共读、看视频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德国人对花的喜爱,抓住“每家每户都是这样……”让学生体会德国人的精神。【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言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一次次的引导才呈现出如此精彩的课堂。列举引读语言……】
最后进行情感升华,总结,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再结尾处提出问题:四十年前季老看到的景色和四十年后的一样,这奇特的民族与奇丽的景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再学习。
【这节课老师的设计十分巧妙,问题开始,问题作结。引读语言巧妙,听着很舒服。教师在课堂用语的磨练永远不可缺少,不能太过随意,无论提问还是过渡都要用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