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人物系列-范仲淹

历史人物系列-范仲淹

作者: 语修 | 来源:发表于2021-04-17 15:59 被阅读0次

      两岁时,范仲淹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从小,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也按部就班地跟兄弟们读书、玩耍。直到23岁时,他看到兄弟们铺张浪费,就劝他们要节俭一点。谁知道,朱家兄弟随口就说:“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从此以后,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在宋朝,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做官一条路。范仲淹只有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成为官员,才能不再寄人篱下,抬起头来做人。

    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后,他收拾包袱就去了应天府。因为生活费有限,他每天早上把粥分成四份,早晚各两份。靠着吃清粥咸菜,他把儒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成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正好应天府留守的儿子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他听说范仲淹的事情后,回到家就随口说了一遍。没想到,留守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就让儿子回学校时,带点饭菜给范仲淹补充营养。

    面对着一桌子好菜,范仲淹却拒绝了:“我吃了这顿美味,以后就吃不下清粥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范仲淹深知这个道理。更何况,要想安身立命,只有靠自己去争取,拿别人的永远低人一等。

    范仲淹为了读书,拿出了“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晚上读书犯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清醒以后继续读书。皇帝路过学校,同学们都跑去一睹天颜,他依然坐在那里,捧着书本攻读。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并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职。职位不高,俸禄不多,但他依然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一家人最重要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永远在一起。这就是范仲淹的孝道。一碗粥、一盘青菜,也饱含着他对母亲的爱。

      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穿着丧服回老家守孝。现任应天府留守晏殊早已听说范仲淹学问好、人品正,是个人才,于是,就请范仲淹主持应天府学校的教务。他在这里学业有成,再回馈给学弟们,人生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吗?

        范仲淹欣然上任。到任后,他制订了一套教学计划,不仅督促学生照章执行,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当夜晚,他还要提着灯笼去宿舍察看纪律,以防有人玩耍,耽误了第二天的学业。经过整顿,学校很快就扭转了学风,并且吸引了很多外来学生旁听。

    有一天,一位姓孙的秀才来学校乞讨,范仲淹看在他也是读书人的分儿上,就给了他一千文钱。没想到,第二年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就生气了:“你也是个读书人,怎么不好好做学问呢?”孙秀才叹了一口气:“家中有老母亲要养,我也没办法。只要一个月能有三千文的收入,我又何必乞讨呢?”

      范仲淹体会过贫穷的滋味,当然知道穷人每日奔波就已付出全力,哪里还有精力读书。于是,他为孙秀才在学院里找了份工作,让他领一份薪水,并且能静下心来读书。让范仲淹没有想到的是,他随手的善举,竟造就了一位大儒孙复。孙秀才经过刻苦读书,十年后,竟然能在泰山脚下聚众讲《春秋》。

      这时,范仲淹才读懂了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因为贫穷真的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从此以后,不论在哪里做官,他都以“办学校,兴教育”为根本。因为他希望天下的学子都能像他一样,靠知识改变命运,常怀悲悯之心,才有大慈悲之爱。

      范仲淹36岁才做父亲,在那个年代属于“中年得子”。按照一般情况,他的孩子会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可在范仲淹的教导下,四个儿子全部成为守礼君子、国家栋梁。

    范氏家教只有四个字:以身作则。在宋、夏边境战争中,范仲淹作为军中主帅,为了解军中的实际情况,派长子范纯祐到基层去,并且特别叮嘱:不许暴露身份。范纯祐天天跟士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能了解到军队基层最真实的一面,然后他再把真实情况悄悄汇报给父亲。一旦发现人才,范仲淹就立即提拔。

    在每次战斗中,范纯祐也没有搞特殊化,不上战场,反而身先士卒。直到战争结束后,战士们才知道,每天跟他们一起的,是主帅的儿子。

    在范仲淹的影响下,长子范纯祐一生守节,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三子范纯礼官至礼部尚书,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所以说,什么教育都不如家长以身作则,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范仲淹的仕途就在升迁、被贬、再升迁、再被贬中,慢慢地实现心中的梦想。

    1029年,范仲淹首次成为朝廷官员。大好前途摆在他眼前,该站队就站队,该巴结就巴结,熬个朝廷大员等退休就得了。可他偏偏要抬扛,因为他觉得宋仁宗已经长大了,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不符合政治规矩,紧接着一封“举报信”就扔向了刘太后。

    要知道,刘太后的权势堪比慈禧,范仲淹会有什么下场都不用问。晏殊问他为什么要跟太后对着干,他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只要对朝廷有好处,即便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刘太后去世,作为反对过她的人,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谏官。恰好那年旱灾、蝗灾一起爆发,他请宋仁宗派人去考察一下民情,宋仁宗也不搭理他。范仲淹脾气上来了,一再力劝。最终,宋仁宗拗不过范仲淹,只好派人去地方抚慰民情。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范仲淹看不过去,也要去说一嘴:“人事工作、百官升迁,应该由皇帝说了算,哪有宰相包揽的?”不仅批评宰相的工作,还给宋仁宗送来一幅《百官图》说明情况。

      批评完太后批评皇帝,批评完皇帝批评宰相,这谁能受得了?很快,范仲淹就被贬到饶州。县令梅尧臣给他写了一篇《灵乌赋》:“你说点好听的就行了,像乌鸦报丧一样说话,谁受得了你?”范仲淹看了后,回家也写了一篇《灵乌赋》。其中有一句话足以作为中国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040年,宋、夏边境战事吃紧,宋仁宗又想起了在“江湖之远”的范仲淹:“朝廷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去吧。”就这样,范仲淹与韩琦成为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开始卫戍西北的军事生涯。

    1043年,西北战事平息,范仲淹被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刚一升官,他就把工作重点指向了改革。

范仲淹、富弼、韩琦、滕子京、欧阳修……他们奋力一搏,主导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改革就是砸掉无数人的饭碗,再让无数人端起新饭碗。可往往要砸掉的是拥有反抗能力的富豪,而希望端起饭碗的是没有力量的农民。所以,大部分改革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也不例外。

“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一年,就因利益集团反攻倒算而难以为继。改革派的大将也纷纷离开朝廷,到地方上继续发光发热。范仲淹去到了邓州滕子京去了岳州。

  本文的内容摘自上面这部书,通过作者的描述让我们看见一个更加鲜活的范仲淹,通过他所做的事情让我们看见他的真实人格魅力,了解宋史的人都知道,如果“庆历新政”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能够顺利进行,也许就不会发生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

相关文章

  • 历史人物系列-范仲淹

    两岁时,范仲淹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从小,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

  • 范仲淹

    有一个历史人物,他叫做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

  • 《 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100篇 》

    《 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100篇 》(上)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

  • 热播剧《清平乐》范仲淹出场邋遢,没有君子之仪?其实这很范仲淹

    范仲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尤其是他的文学作品,《渔家傲》、《苏幕遮》、《江上渔者》、《岳阳楼记》等,基本都背...

  • 历史人物系列-左宗棠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 曾国藩会做人,朋友、弟子满天下;李鸿章会做官,用圆滑的手腕在朝野打太极;...

  • 历史人物系列-曾国藩

    1811年,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县,5岁时,爷爷和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可曾国藩好像不太聪明,别人一天就能学会的...

  • 历史人物系列-乔致庸

    1855,38岁的乔致庸满怀信心地准备乡试,一举夺魁,进而中进士、点翰林,实现耕读传家的夙愿。可一个噩耗传来,彻底...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最近在看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范仲淹与他壮志未酬的庆历新政,苏东坡与陶渊明跨越时空的心心相印,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恩恩怨...

  • 学习历史人物之一:林彪

    我挺喜欢看历史的。历史有很多的侧面,其中最鲜活,也最值得学习的是历史人物。我想推出一个历史人物系列,不说他们的历史...

  • 对话张良,重读40位历史人物(23范仲淹)

    我问,宋朝重文轻武的结果是什么? 他说,留给我们众多的文化遗产、科技遗产。唐宋八大家,宋占六席;四大发明,宋占三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人物系列-范仲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au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