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高考分数已经出来了,中考也结束了,又到了期末-考试的季节了。
-记住了吗? -嗯,记住了。
-现在呢? -已经忘了三分之一了。
-那现在呢?-已经忘了一半了。
-现在呢?-已经忘了一大半了。
-现在呢?-全忘了。
-好,上考场吧。
关于记忆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的15次方比特(二进制数字中的位,信息量的度量单位,是由英文BIT音译而来,为信息量的最小单位)的信息,理论上可以将全世界图书馆的所有图书信息记住。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瞬时记忆也称作感觉登记,它的容量巨大,就是我们在一瞬间,大概是一秒的时间内所注意到的东西,比如你在人群中多看了某人一眼。瞬时记忆如果不被注意,很快就消失了,如果得到注意,就会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要比瞬时记忆长,是指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组块。组块是指有意义的信息单元,比如每个人记忆电话号码的方式不同,有人是1234 6790 578 ,在这里,1234就是一个组块,578也是一个组块有的人则是 12345 478 234,同理,12345是一个组块,478是一个组块。人在进行短时记忆时,可以根据组块来进行有意义的识记,这样就可以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经过深加工可以进入长时记忆,从而保持更长的时间。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比如你会永远记得静夜思怎么背,你可能也会永远记得初恋的样子。
还是熟悉的教室,还是熟悉的老师,不熟悉的,只是试卷。仿佛在哪里见过,却又想不起来。遗忘,成了学霸与学渣的分界线。
遗忘是如何发生的?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是一种记忆的丧失。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也是巩固记忆的一个条件。如果不遗忘那些不必要的内容,要想记住和恢复那些必要的材料是困难的。
关于遗忘,长久以来都存在着争论,大致分为几种假说。
一、自动消退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这个理论强调对记忆痕迹的强化。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狗摇铃的进食实验,使得狗对铃声做出分泌唾液的行为,被称之为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若建立之后,只是呈现铃声,而不呈现食物,狗分泌唾液的行为则会衰退、最终消退,学习也是一样。例如:折纸,折完后会有一道痕迹,若不经常折,痕迹会衰退,慢慢的会逐渐消失不见。
二、干扰抑制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强调前对后的干扰。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强调后对前的干扰。
三、压抑说
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强调的更多的是情绪,比如紧张、焦虑、兴奋等等。例如:小明因紧张导致做不出本来会的题目。
四、提取失败说
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遗忘有规律吗?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设初次记忆后经过了x小时,那么记忆率y近似地满足y=1-0.56x^0.06
时间间隔记忆量刚记完100%20分钟后58.2%1小时后44.2%8~9小时后35.8%1天后33.7%2天后27.8%6天后25.4%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艾宾浩斯还在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但是,凡事要有度,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适当的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更好。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限度的过度学习比刚能背诵的效果好,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如学习四遍后恰能背诵,则再学习两遍效果最好,但再学习效果则适得其反,对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如何利用遗忘曲线组织复习?
我们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识记材料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时间内稍加复习就可以“记忆犹新”,否则就会“形同陌路”。我们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这些知识好像从来都没见过,跟新的似的,这就是复习的时间间隔太长了的原因。
复习点的确定
1. 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2. 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3. 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4. 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5. 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6. 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7. 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8. 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9. 第九个记忆周期:1个月
10. 第十个记忆周期:3个月
11. 第十一个记忆周期:6个月
其中,前三个为短时记忆复习周期,剩下的8个周期为长时记忆复习周期。可以根据记忆周期来组织自己的复习。
复习过程
以下以英语学习为例。
初记单词时需要记忆的内容:
a)单词外观,b) 单词的中文释义,c) 单词的记忆法
每个list的具体背诵过程(每个list按12页,每页10个单词计):
a) 背完一页(大约5分钟),立即返回该页第一个单词开始复习(大约几十秒)
b) 按上面方法背完1~6页(大约在30分钟),回到第1页开始复习(两三分钟)
c) 按上面同样方法背完7~12页,一个list结束
d) 相当于每个list被分为12个小的单元,每个小的单元自成一个复习系统;每6个小单元组成一个大单元,2个大单元各自成为一个复习系统。背一个list总共需要一小时左右的时间。
注意事项:
1、遮住中文释义,尽力回忆该单词的意思,几遍下来都记不住的单词可以做记号重点记忆;
2、复习一个list所需的时间为20分钟以内;
3、当天的list最好在中午之前背完,大约12小时之后(最好睡觉前)复习当天所背的list;
4、在其后的1,2,4,7,15天后分别复习当日所背的list。
时间间隔:30秒 1分钟 5分钟 30分钟 1小时 8小时 1天 2天 6天 31天
那些被精加工的东西,成为了我们的长时记忆,很难遗忘。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