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之轻》阅读笔记(轻与重)

《生命之轻》阅读笔记(轻与重)

作者: 乌云老思 | 来源:发表于2020-01-19 07:35 被阅读0次

主人公因为一次失败的婚姻,对爱情产生了一种扭曲的看法,以至于给自己定下了许多“异性交往原则”。但是男主偶遇女主之后,因为一系列偶然事件和针对这些事的常规做法,渐渐放下了一些执念,渐渐接受了对她的感情。
而和女主的相遇相知都是一些偶然的事情,这个女孩没什么必然的道理要成为他最爱的人,他也找不到什么特殊性来让他非要改变自己的原则不可。其实改变男主的并不是女主,还是男主自己改变了自己。男主自己的可塑性、尝试欲、本善性,才是这场改变的导火索,女主只是恰巧落在导火索顶端的一个火星。
男主开始决定要改变,是要做心理斗争的,特别是他原来的习惯已经养成,他的一直以来维持的关系也基本定型,他要改变这些要靠很大的努力,和很长的时间。
女主并不能理解这些,她只觉得这是一场普通的爱情,和别人的、和书上写的不会有什么两样。她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对待他,必然会受到这个男人的不寻常的还未完全改变的旧习惯的打击。
男主的所思所想无所谓正确或者错误,他的每一个抉择都是他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最合适的反应。他就是沿着生活的路活下去,有执着又有随遇而安,像极了我们的真实生活。
如果我们是男主,我们能否作出更合适的抉择?也许可以,我们可以说他可以一开始就放弃自己的原则,或者一开始就坚持自己的原则。但这些都是我们看完整个故事之后才这样说。然而男主并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生活不打草稿,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我们可以说知道了更好的选择就可以帮助自己选择,但是我们自己的经历,又会是另一种情境了。
下面是按照我的理解的第一部分的逐节分析。

第1节

“永恒轮回”乍一听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在这里不能理解为传统文化意义中的六道轮回,另一个版本的翻译叫做“经历回归”。“永恒轮回”是说,如果构思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人生不是只有一次、我们可以在每一次人生尝试不同的选择、这个世界的历史会不断重演、所有重大事件都会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那么会发生些什么呢?历史上的劫难是会使人痛苦的,但并不会再次发生,所以我们可以抛弃痛苦的心情去理性地对待它。如果同样的痛苦的悲剧会不断地重复上演,我们就再也不能好好的正确对待它。比如几个世纪前有一个疯狂杀人犯,他早就死了几个世纪,那些可怕的事情也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谈不上害怕那些,但如果他的所作所为会一直重复上演,那我们的恐惧就会一直轮回,无法消逝了。

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

我们的岁月都是线性流逝,过去的事情再也不会精确重复发生,所以就不会一直给我们沉重的打击,而是变得轻盈而易于接受。想想吧,沉重的打击本身都被一去不复返的无情的岁月毁灭掉了,只能以轻盈的状态懦弱渺小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能去谴责吗?
对希特勒的原谅,就是这个意思。亲人之死确实是很令人悲伤的,但另全世界全人类都悲痛不已的希特勒——那个巨大的悲伤,都已经永远完全消逝了,这时候个人个体的一点点悲伤又能算什么?已经变得很渺小了。

第2节

如果生命是在轮回中无限重复的,那么我们做每件事都要好好考虑后果,因为在每个瞬间犯下的过错,都会在每个轮回中重复体验到它们带来沉重的感情。
还好在我们的真实世界中永恒轮回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生活相较于永恒轮回有一种非常轻盈的感觉——一切都容易接受,容易被原谅。
由此开始了轻与重的对比。重代表着力量的沉重、负担和责任的沉重、无能为力与被支配的沉重;轻代表着重量的轻盈、快乐灿烂的轻盈、拥有权利和意志自由的轻盈。好比书中所说的:

女人总是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这个重不止是指重量的重,也隐喻着一个女性对一个男性的信任、托付,把自己的支配权交给爱的人,这也是一种爱情中的生命力的体现。
承担起责任的重量,是生命的价值体现。而另一方面,轻可能代表着责任的缺失,因无所事事而失去意义。
那么轻和重到底哪个好一点,哪个不好一点?历朝历代可能都觉的轻是好的,所以我们总是在一些方面追求自由与权利。但轻与重的对立可能不完全类似于好与差的对立,所以作者提供并阐述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就是:轻并不好,不能承受。

第3节

她就像是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正巧是他在岸边将她捡了回来。
捡到这个孩子并收养她,自己就会多一个家人;孩子长大后如果有所作为,那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有时正是这种捡到孩子一样的偶然事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改变历史走向。
要让她留下来吗?还是上要让她回去。如果是留下来,那么她和其他女人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唯独是她留下来?仅仅是因为感冒所以多住了一周吗?
生命总是充满突然和意外。有时命运的选择权突然就交到自己手上,却根本来不及判断哪个选择更好。生命也从不给重来一次的机会,无论选什么都可以。如果一定要探究作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也总可以给出一个理由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再也不需要批判的。

第4节

在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之前,已经放在了行李箱里,并寄存在车站了。

特雷莎绕开了托马斯所讨厌的东西。托马斯所害怕的女人,是那种强迫他为了她改变他自己生活方式的女人。但特雷莎几乎完全是一种独立女性的风格——并没有要求他做什么,只是给他这个机会——“你有一个接受我为你奉献一生的机会,你要接受吗?”
之前,他的这种担心是他拒绝女人的理由,当这种担心不复存在,他的原则就不起作用了,临时又找不到其他合适理由拒绝,所以接受。
摩西、俄狄浦斯的故事比喻偶然的事件引发了重大的事情,以至于让托马斯承认了这个他所以为的“偶然”。

第5节

托马斯与亲属们的关系不好,他害怕那种看似和睦但实则荒诞奇怪的人际关系。他因为害怕那种怪怪的关系所以逃避,但不是因为彻底的讨厌媚俗而反对爱情。
而萨比娜喜欢的托马斯恰恰不是那种逃避的托马斯,而是反对媚俗的托马斯。与特雷莎的相遇和爱情并不是托马斯想逃避的那种令他害怕的东西,但可能的确还是在萨比娜反对的那种媚俗。

第6节

对于原本的托马斯和他的情人们来说,爱情就是媚俗的代名词。也许他们持有这种观点是因为不同的理由,但可巧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关系。
直到托马斯遇到了特雷莎,引导他再次真正思考“爱情”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感受到了特雷莎对自己的“爱和依赖”,他在“给她讲睡前故事”、“睡觉时抓着他手臂”、“在睡梦中也警觉的占有欲”这些事情中,感受到了他以为的特雷莎对他的爱的渴望。后面的章节中解释了,特雷莎的这些特质只是她童年缺爱的后遗症,睡觉抓手臂也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也需她确实爱他,但并不一定是他感受到的那样,甚至不一定必须是他。这些都不构成这场爱情的唯一性,构成这个唯一性的,是他们彼此对对方的接受,促进了对对方的接受。

第7节

爱情从来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爱情包含着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每一方对爱情的认识和态度、每一方对自己理想伴侣的向往,甚至还包含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想要让爱情在每一个方面都契合地很好是很困难的,常常只能以舍弃一些方面为代价来促进另一些方面。
托马斯和特雷莎确实是很合适的一对,但合适并不意味着ta的一切都与理想对象完美地一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与理想中的对象完完全全一致的人,也不需要这样的人存在。再恩爱的人也会产生矛盾,就算是一个人,也会经常纠结,何况是两个人。
托马斯遇到了特雷莎,遇到了这个他可以付出爱情的人,他必然要改变之前的独身生活来迎接这份爱情。但是究竟改变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很多人为了所谓的爱情改变了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式。为了爱情所改变的生活方式一定好吗?之前的一定不好吗?何必要做这样一种善变的人呢?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只对这我们的社会风气总是喜欢那种“只要爱上了一个人就要和其他异性断绝关系”的爱情,可正是这样的想法让许多人对爱情产生了完全畏惧的想法,托马斯因为受不了婚姻的拘束而直接逃避爱情就是这个意思。
托马斯之前的生活把握地很好,虽然没有固定伴侣,但多年来生活平稳而开心。而特雷莎的到来时间并不长,即使确确实实就是他此生真爱,那也很难立即作出完全改变之前多年习惯的决定。况且,鲁莽地改变原来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好处,却会直接导致情人们的嘲讽。如果一个人不被社会主流认可,那他必须找到认可他的人,他才能心安理得地反对主流。
可是要怎么对待特雷莎?对于他这种“媚俗的反对者”,特雷莎就是来自社会主流的人。他希望调和这种矛盾的关系,所以他先尝试在两个世界中变换身份,后来又希望特雷莎能接受他的世界。
可是,人作为一种动物,占有欲是很难克服的,况且之前从未经历过“要克服占有欲”这种事。他们相互都会吃醋,不同的是特雷莎并没有什么真的令人想不开的不忠,托马斯却有。托马斯自己也很明白地知道这些,他也为自己的矛盾感到很苦恼。

第8节

作者在这本书的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基础,所以特雷莎的梦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解释的,与她童年的成长经历和她的母亲有关,这些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说明。特雷莎不愿自己在托马斯那里与别的女人没有不同,她十分希望自己是独特的。
特雷莎的意识里是愿意相信托马斯的,她爱他,也真的相信他真的爱她。但即使这样,特雷莎无法抑制潜意识中的抗拒,这种抗拒在白天受到表意识的压抑,只得在梦里表现出来。有时不得不承认,某些即使是我们很明白的问题,潜意识却有它独立的想法。吃醋是一种人的本性的感觉,你尽可以抗拒它、不在意它、用理性战胜它,但它至轻也会在心底掀起轻轻的涟漪。

第9节

托马斯对特雷莎有强烈的同情心,比对其他人的要强烈很多倍。可是,这种强烈的同情心,又恰恰源于特雷莎强烈的感情——因爱他而吃的醋,甚至会让她梦见自残。托马斯理解,梦见这种事情,代表她潜意识对自己的责罚。
难道托马斯从不对其他女伴有这种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总不可能是由天降真爱特雷莎带给他的,应该是他一直都存于心底的,也许是其他女伴并不会爱他爱到会让自己那么痛苦,所以没有激发到托马斯的同情。从这种方面来讲,他们俩的相爱甚至是基于一环扣一环的巧合,但是如此契合的巧合,却也是一种合适了。

第10节

托马斯的心里同样混乱。他爱特雷莎吗?确实是的,而且特雷莎的痛苦也会使他痛苦。但他的表意识里并不觉得彻底改变生活方式是迫切的,也有一种面子问题:真正承认自己接受爱情,意味着接受那毁坏人格尊严的情人们的嘲讽。但他的潜意识也确实在发生变化:他开始对偷情的行为产生抵触,他开始经常看表和心不在焉,他一直在想念着特雷莎。

第11节

为了减轻她的痛苦,他才接受了与特雷莎的爱情。就好像不是他的自主意识下的决心似的,而只是船到桥头自然直,为了特雷莎就应该这样做。他们养了一条狗,取名卡列宁,他希望它能帮他安顿特雷莎的心境,就好像他给她的爱不如她给他的爱多,导致他们爱的不平衡一样,也许卡列宁能帮托马斯分担一些感情。
没过多久,战争开始了。

第12节

在苏联入侵的头七天里,特雷莎还很兴奋,忙着追求拍照事业,托马斯的风流事就可以忘却一些。敌军的入侵让作为祖国公民的特雷莎有一种被压迫感,正是这种感觉让她有对反抗的追求,使她充满力量和追求。但是国家领导人投降了,留在祖国拍照也没有意义了,反抗也没有用了,不如去别的国家,说不定能找回这种感觉。
对于托马斯来说,不想去也是因为特雷莎,最终去了,也是因为特雷莎。

第13节

萨比娜可以说是托马斯最重要的挚友,他们是灵魂与肉体的双重伴侣,这种超越世俗的友情是不能用我们脆弱的伦理道德来评判的。托马斯喜欢着萨比娜,爱着特雷莎,心理没有什么令人难过的负担,对他来讲,这就是当前适合他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对特雷莎来说却是一种负担。她即使表意识想要接受,潜意识里也接受不了。她不吵也不闹,她只会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种困境——她选择逃避。她的逃避,才真正引发了托马斯的负担。

第14节

跟特蕾莎一起生活的七年,对托马斯来说既美好又累人。当特蕾莎离开了,他又回到了曾经的自己坚持的单身生活——他曾经坚信这才是真正的他。但他丝毫没有体验到卸下负担带来的快感,反而全是失去美好的悲痛。
特蕾莎给他带来的拖累使他有一种自由被限制的感觉,这对向往自由的人来讲肯定是一种生命的负担之重,是想要逃避的。问题在于,向往那种自由的人真正得到那种自由的时候,他体验到的是绝对的快乐吗?
对托马斯来说,特蕾莎是轻与重的集合体,她的到来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约束,她的离去给了他悲伤也给了他自由。归纳一下也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事都有轻与重的两面,关键不在于应该选择什么,而在于如何积极地承担。

第15节

这里的“同情病”可以这样解释:与某人的羁绊转化为存留于自己心中的对对方情感的念想。也许于那人的羁绊尽可以断裂,但存留的这份念想总是难以挥去的。我们追寻的那个人,也许从来不是那个人本身,而只是追寻那个引起自己心中“同情病”的人。
同情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特点之一,正是同情让我们的很多行为有了理由。对别人的心理情感的揣测能让我们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使得互帮互助成为可能。作为群居动物的本能,有时同情是与个人意志相背的,甚至会促使我们改变原来的意志。

第16节

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

伟大的人总是去挑战生命之重,也就是那些做起来并不让人愉快的事,正是这些事才有意义,包含真正的价值,是必然的、一定要去做的事。
可是托马斯的做法的必然的吗?让特蕾莎一个人留在布拉格,他会忍受长时间的折磨,可是若他回到特蕾莎身边,却又要承受那份累人和罪恶感。他该怎么做呢?他怎么做更好呢?
我们永远不能知道自己做哪个选择更好,“人只有一次生命,我们永远不可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所以,无所谓,既然每个选择都包含轻与重,那选什么都可以。

第17节

爱情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我们总觉得爱情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仔细想来,与恋人的相识相恋又那么随便,好像根本不是什么注定的事,另换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可以。人们总是对自己洗脑地说:“这就是缘分,在一起是有缘,没在一起的是缘分未到。”这也是一种明显的自欺欺人了。
假设你有一个恋人,你曾经明明有很多人可以选择,可你只选择了这一个。你的恋人甚至可以选择比你更好的人,但ta现在只与你在一起。没有任何先决条件能够推导出你们必然会在一起这个结论,你们相遇前如果任何一个选择出现了细小的偏差,都会导致与现在的状况大相径庭的结果。一切建立在偶然之上,就连爱情这么大的事都不能幸免,这实在没法让人舒服。
偶然就是偶然,选择的偶然性是永远逃避不了的。在我看来,相比于反复纠结当时的选择,不如正视当下,即使是偶然选择导致的结果,也认真对待。因为偶然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一味地崇尚计划,反而违背规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之轻》阅读笔记(轻与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jl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