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身患癌症,几次痊愈,几次复发,经历了疾病无情的折磨,有过脆弱与无助,但是却仍然热爱人生,即使不得不面对死亡,她也认真地学会告别,为周围人留下深深的爱,告诉他们,她被爱过,也希望她的爱可以永远陪伴他们。
死亡的话题或许太过沉重,庆幸的是朱莉一生都被爱包围,她至死都爱着这个世界,唯一的遗憾是生命太美好,但是太短暂,从这个角度来看,朱莉是幸运的。但有一些人,虽然活着,却并不开心,他们想的是什么时候可以死。
比如今天要讲的老太太瑞塔的故事。老太太瑞塔69岁,离过3次婚,4个子女,没有一个省心的,她表示如果自己的生活在一年内没有改善,就打算在70岁生日当天自杀。
陷入绝境
瑞塔就是我们生活中很丧的那种人。她整天都处于一种抑郁状态,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她会否定自己的一切,对自己感到绝望无比。比如,一而再再而三地嫁错人;没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们;没有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没有年轻时多交一些朋友。对自己最有兴趣而且擅长的画画,也提不起兴趣了。
这让她感到,自己已经无药可救了。但是她还是想让自己尝试一次,如果不行,就在70岁生日那天自杀。
洛莉知道,当一个人产生自杀的想法,通常不是真的想要终结生命,而是想要终结痛苦。如果他们可以找到别的出路,一定想要活下去。但是这难度很大。因为任谁看,一个极度孤独的老人,没有生活目标,又充满了遗憾。她的父母与她不亲近,孩子也不跟她来往,也没有什么朋友,从现实来讲,这迟暮的人生,确实很难改变。
但是瑞塔从外表看,却美丽而健康,天生丽质,而且长相年轻。但是除此之外,她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活力。
洛莉认为,瑞塔是陷入了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绝境”状态。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具有8个阶段性,并且贯穿了人的一生,只有度过了前一阶段的危机,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比如,婴儿期是建立信任,幼儿期是建立独立意识,儿童期是建立主动性,学龄期是培养能力,青少年期是角色认同,青年期是学会爱,中年人则是体现关怀,只有度过了每一个阶段的危机,老年时期才能拥有自我实现。
人到晚年,如果相信自己人生很有意义,就会感到圆满,即使死亡渐渐临近,也比较从容。而如果还存在一些未释怀的遗憾,则会陷入绝望。
瑞塔就是陷入了这样一种绝望。她怎样才能重拾生命的活力,找到人生的意义呢?
重拾生命的活力
洛莉一直思考可以让瑞塔重拾生机的方式,比如鼓励她加入住户委员会,或者去做义工,参与一些艺术界或者博物馆组织的公益活动,或者尝试下交友软件。但是,瑞塔都拒绝了。后来,洛莉得出了结论:即使瑞塔有机会减轻自己的痛苦,她也不会允许自己得到快乐。有些原因令她裹足不前。
正在洛莉思考令她不愿改变的原因时,她接到了瑞塔的紧急治疗。原来,瑞塔对洛莉隐瞒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她的生活中一直有一个男人。这个男人60多岁,妻子去世,他和瑞塔一直都是朋友,但是就在不久前,这个男人对瑞塔表白了,还激烈地亲吻了瑞塔。
而瑞塔其实心中爱着这个男人,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瑞塔竟然给了这男人一巴掌。在瑞塔的认知里:爱是痛苦的,这个男人也不例外,只能给她痛苦。瑞塔对这个男人的绝望其实与自己过往体验的绝望有关。
瑞塔小时候父母对她非常冷漠,而且经常争吵。那时候小瑞塔就沉思:他们是在生我的气吗?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他们才会对我漠不关心?是不是我辜负了父母的希望?
于是长大后的瑞塔,延续着父母的模式。她每次的婚姻都不幸福,或者说是故意搞砸,而且即使深陷困境,也不愿意改变。比如丈夫长期酗酒,经常对她和孩子拳脚相加,她却找了一大堆借口,迟迟不愿意离开他。甚至在丈夫发狂的时候,一个人躲到屋子里,任由丈夫对孩子拳打脚踢。
她为什么可以对此视而不见呢?洛莉指出了病因,那就是她嫉妒孩子们。因为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所以当她的孩子有兄弟姐妹、有舒适的房子、有充满乐趣的童年,她就感到愤愤不平。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出于这样一种潜意识的嫉妒。当孩子们需要保护和拯救时,她迟迟没有伸出援手。
她不能接受自己幸福,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幸福。所以,当她的生活出现好转,她总是无法全身心投入。她习惯了从一个有缺憾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爱是痛苦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世界是糟糕的。她已经习惯了被辜负、被拒绝、被冷漠对待,这种感觉不好,却是熟悉和安全的,习以为常的。一旦遇到欣赏她、信任她的人出现,她就莫名紧张不安,因为她觉得陌生,也觉得她不会拥有,就算拥有也会马上失去。
所以,她宁愿躲在痛苦砌成的屏障里,不与世界产生联系,也就不会受到新的伤害。她患上的是“幸福恐惧症”。
洛莉形容,有幸福恐惧症的人,就像一口不粘锅,任何快乐都无法停留。他们不太倾向于靠近生活中的好事,而是等着厄运的到来。
因此,瑞塔的一生都处于不幸当中。
与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的创伤,给瑞塔带来了一生的缺憾,也造成了这种创伤的延续。
幸运的是,她在69岁这年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一次,她想要试着接受可能的幸福,并且坦然面对自己人生的不堪。
于是,她给那个爱着她的男人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她讲述了自己失败的过往,毫无保留地诉说了自己的三段婚姻。特别是第一任丈夫理查德,是如何酗酒,如何殴打孩子,而她又是如何不管不顾。她也坦白了自己因为怯弱而不敢离婚,一直让孩子们饱受伤害。直到孩子们沾染上恶习她才离婚,但为时已晚。
她流着泪,读着这封长信,忏悔自己做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她要告诉这个男人,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她也向孩子们表达着愧疚,即使她不会被原谅。最后,这封信投到了那个男人的信箱中。
在70岁生日那天,瑞塔没有自杀。她的心正在获得新生,因为她敢于冒险,尝试着从一个僵化的状态转变到一个开放的状态,从习惯性的自我否定转向自我接受的状态。
她也获得了一份新的爱情。每当自己内心负面的小人儿出现时,她就会告诉自己“嘿,姑娘,别搞砸了!”她试着不用惩罚自己幸福的方式,让自己退回到安全的孤独中去。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她的人生慢慢生动起来了。
原生家庭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洛莉的另一个病人:夏洛特。夏洛特25岁,感到焦虑,酗酒,无法认真恋爱,和父母相处困难。而且刚到诊室,就与一个小哥暧昧上了。当然这个小哥是有女朋友的。夏洛特总是干一些荒唐事,而且无法控制自己。
后来洛莉发现,夏洛特喜欢干荒唐事,不过是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她想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孩子。因为她的童年,一直扮演大人的角色。她的母亲终日抑郁,深夜喝到烂醉,回家倒头就睡,她的父亲经常不在家,不专一,对家庭不管不顾。
所以,她过早成熟,一切问题都自己解决,不仅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弟弟。她从未体验过被呵护的感觉,所以,她用做错事表达痛苦,仿佛在说:快来关注我啊!但是,她的行为仿佛正在重复父母的人生模式。
在洛莉的开导下,她慢慢放下了和父母的对抗,也决定戒酒,不想重蹈母亲覆辙,她也不想再和父亲的翻版约会,她希望自己不会成为父母中的任何一个。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创伤,有时候会延续一生。但是,这一切并非不能改变。前提就是我们要认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问题根源,直面这些创伤,用行动做出改变。
不管是迟暮之年的瑞塔,还是正值青春的夏洛特,她们都有机会改变一切,都有能力打破从小到大禁锢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不再延续那种痛苦的模式。
我们要坚信,无论曾经如何,我们都值得拥有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