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谈坚守志向!

作者: 姚予新知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11:25 被阅读0次

    整理分享:谦宇

          前一段时间开始断断续续的看一部国产电视剧--《孔子》.该局拍摄于1990年,一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同时获“最佳美术”、“最佳音乐”单项奖,还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两项提名荣誉奖。创造了一剧独获五项“飞天奖”的纪录。

    这些殊荣在那个年代获得不难理解,今天已经难以看到这样的作品了。我从开始看到现在几次动容。尤其昨天看到的一集,颇为感慨。今天做个简单分享。


    孔子幼而好礼,少而好学,年纪轻轻就以其德行和博学闻名于世。针对当时世间为利驱使、礼崩乐坏的状况,他提出恢复周礼,实施仁政礼制--“内以仁爱之意充溢其心,外以周礼规章而正其身”的治国处世学说。教人崇尚道德,遵循仁义礼智信,恪尽本份,恢复“君君臣臣 父父 子子”的人伦秩序,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孔子怀着忧国忧民兼济天下苍生之心,想实现其治国之策。但他在故乡鲁国不被重用,于是与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希望他的治国之策能被其他的国君赏识。

    然而,各国国君及大夫们怀揣私心,明知孔子的德行和才干于国于民大有利,但唯恐其自身利益受损而不予重用。无奈,孔子在各国之间奔走了十四年,吃尽苦头,也没有找到能施展报国安民理想之处。

    《孔子》剧照

    在孔子到蔡国后的第三年,吴国征伐陈国, 楚国派兵前去救陈,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居住,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却在核计说:孔子是个贤人,他能切中诸侯的弊端,久居陈、蔡之间,大夫们的所作所为孔子很了解。楚国是个大国,如果孔子在那里被重用,那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派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孔子带的粮食吃光了,又赶上大雨。孔子一众很是狼狈。弟子们无精打采,孔子却照样弹琴歌唱。

    以下是剧中对话:

    子路面带怒色对孔子说:“夫子,我有一事想请教”

    孔子:“你说吧”

    子路:“君子是不是也有穷困的时候?”

    孔子:“依你看,什么是穷困?”

    子路往身边的人看了一下后说:“像我们这样就是穷困”!

    孔子抬头环视弟子问:“大家有什么想法?”边说边离开古琴走近弟子,接着说:“有些话说出来也好,我不赞同仲由(子路)的说法。古人说:‘君子穷于道叫作穷,经受不住磨难而放弃志向与追求,在困惑中谋求生存称之为困’。我们虽然屡屡遭受祸患,却从未放弃志向与追求。虽然在这陈蔡之地绝粮、绝路,却始终持守着仁德之道。这难道叫作穷困吗?诗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何徘徊于旷野之中?’孔丘之道并非邪恶,为什么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像野兽一样在旷野之中徘徊?仲由,你说呢?”

    子路:“也许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所以世人才不肯信任我们。又或者是我们的智慧不够高?所以世人才不肯接受。”

    孔子说:“假如有仁德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么世人没有比伯夷、叔齐更有仁德了。可他们却饿死在首阳山;假如有了智慧世人就能接受你的主张,我看殷朝的比干就够聪明智慧了,而他却被殷纣王剜心而死!”

    子路疑惑的问:“夫子,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被世人接受?”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端木赐:“你说说看”

    端木赐:“弟子觉的,是不是夫子之道过于高深,所以世人才难以理解。如果夫子之道稍微灵活一下或降低一些,或许……

    孔子:“善于耕种的农人,未必会有好的收获;能制作精美器具的人,也未必会遇到真正的识货者;一个持大道的君子也是如此,未必会被世人所理解。因为不被理解就降低自己的志向,这算什么君子啊?端木赐,你缺少远大的志向啊!”

    孔子又问颜回。颜回思考一下说:“天下不容夫子之道,正说明夫子之道的高深,如果夫子之道不求高深,那是夫子之过。如今是高深的夫子之道不为世人所接受,这并非夫子之过,而是天下执国政者的过错。”

    孔子欣慰的说:“知我者,回也!一个真正的君子,无论于何时都不能降低更不能放弃自己的志向;小人则恰恰相反,在磨难面前动摇退却,甚至还会做出各种卑鄙的事情。我身为夫子,是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仁德君子啊!”


    其实孔子知道弟子们对目前的处境心怀怨气,便趁机教导他们该如何坚守节操,坚定志向和信仰。

    历史记录更为详尽:摘录如下:

    孔子说对子贡(端木赐)说:“好的农夫虽然善于播种庄稼,但却不能保证一定获得好收成,能工巧匠制造的器具也未必能使所有人都称心。君子能够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学说,能用一定的方法规范社会,按照一定的次序管理国家,但不一定能被社会容纳。如今你不勤修你奉行的学说,却想降低标准、迁就别人以希求别人容纳。你的志向不远大啊!”

    颜回针对夫子之道不被世人理解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博大,所以天下诸侯都不能容纳。尽管如此,先生还是坚持不懈地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因为不被流俗所容纳,所以才显示出不苟且,不迁就的君子本色!不能研修和完善自己的学说,这才是我们的耻辱。博大精深的学说已经非常完备而不被采用,这是国家统治者的耻辱。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孔子高兴地笑道:“是这样啊,颜家的孩子!如果你是个主政者,我愿意在你的手下任职。”

    孔子又问子贡:“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多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只不过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志向和信仰,并用它把全部知识都串连起来。在这点上我比别人强。”


    这个故事让我们得到很多启示:孔子在身处困境时泰然淡定,方寸不乱,一如既往,坚定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的高风亮节。孔子之所以能这样做,源于他为人光明磊落、对自己学说的信心。

    同时,孔子对弟子们谆谆善诱,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弟子给予不同的教导,督促他们修行品德,坚定信念,发奋学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孔子给后人树立了师者的风范,堪称万世之师!

    孔子一生坎坷,在世时没能实践自己的学说。可他教出来的弟子很多都成为各国栋梁。孔子留下了完整系统的做人准则和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广泛深远。历史上我们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这与儒家文化的滋养和育化是密不可分的。由此看来,暂时的成败得失,不能衡量一个事物的好坏,要从我们善良的本性出发,才能辨别出事物的善恶美丑。

    然而孔子真正的思想不断的被篡改和歪曲,也没有什么人真正的遵循他的教导。中国历代只取孔子理论的表面,实质是阴阳家和法家的主宰,儒家拥有的就是一个面子而已。这既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但是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其实对人类又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同思想境界的人看到的不同而已吧。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谈坚守志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le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