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理学家、儒学大师刘宗周曾撰写哲学典注《人谱》主於启迪初学,诱导学习者注重践行,而非空谈心性。其中“纪过格”将轻施、与人期爽约、多取、滥受、居闲为利、献媚当途、躁进、交易不公乃至亏小经纪一文二文以上等一百多种行为列为过错,必须要随时革除。并记录了一套“讼过法”来实行。
这个方面也被他称为“静坐法”:一炷香,一盂水,置之净几,布一蒲团座子于下。方会,平旦以后,一躬,就坐。交趺齐手,屏息正容,正俨威间,鉴临有赫,呈我宿疚,炳如也。乃进而敕之,曰:“尔固俨然人耳,一朝跌足,乃兽乃禽,种种堕落,嗟何及矣。”应曰:“唯唯。”于是方寸兀兀,痛汗微星,赤光发颊,若身亲三木者。已乃跃然而奋曰:“是予之罪也夫。”则又敕之曰:“莫得姑且供认。”又应曰:“否否。”顷之一线清明之气徐徐来,若向太虚然,此心便与太虚同体。乃知从前都是妄缘,妄则非真。一真自若,湛湛澄澄,迎之无来,随之无去,却是本来真面目也。此时正好与之葆任,忽有一尘起,辄吹落;又葆任一回,忽有一尘起,辄吹落。如此数番,勿忘勿助,勿问效验如何。一霍间整身而起,闭阁终日。
这个方法虽是儒家用以修心,但其诚意内省、决然改过的态度值得今人借鉴。联想到我们现在常讲的自我批评。为了达到自我反省,打扫思想灰尘的目的,我们制定了许多制度,比如宣誓、写保证书、签承诺书,召开专门的会议面对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形式很多,但有些时候效果却差强人意,当时说的可能也都是真心话,但对思想的触动如何却只有本人明白了。远不如作者所言“方寸兀兀,痛汗微星,赤光发颊,若身亲三木者”,其“尔固俨然人耳,一朝跌足,乃兽乃禽,种种堕落,嗟何及矣。”更是直指内心,好似对自己的灵魂拷问。
古今效果不同,原因可能在于古人的内省是自觉的,今天的人们只是对制度的被动服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