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到Scalers的《持续早起与“时间隔离”》,不禁想起自己这几年在英语学习上的一些突破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遂提笔反思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1.拎出单独的时间段做某件事很有必要。正常情况下,我们迫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学生/上班族),很多时间要做哪些事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而如果想要提升本职工作之外的能力,一定量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时间投入是必须的。
无论现在知识付费产品做得多么成熟,碎片化的通勤时间里就能够让我们获得“学到了”的快乐感受,但在此想提醒的是,总有那么一些真才实学,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够,通过"听一听,简单过一遍脑子"就能够习得的。
比如所谓的时间管理。
我们总是嚷嚷着没时间做这没时间做那,然后又艳羡着那些生活平衡,自律向上的人,其中一部分努力去模仿学习了;一部分心里羡慕,行动上去依然我行我素;最惨的还是那一部分选择付费买这时间管理加那时间管理社群的人...
当然我说惨,是从概率上而言——现在市面上时间管理的课程&书籍层出不穷,而这些商业化的产品之所以能层出不穷,反过来也在暗示着“付钱听说了那么些个道理,而生活依然该怎样怎样”的人群是多么庞大。
不然知识付费早就成了消除贫困的绝妙法宝了。
牢记“No pain,no gain”的朴素哲学。毕竟我想此时在读的各位,大多数都家里没矿吧xD.
2.这是我们精神上的“世外桃源”。
不记得从哪里听说过一句,“人们每天可以花两个小时在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至今深以为然,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条指导原则。
我们每个人都被赋予了24个小时,或许被社会责任所约束的部分是有那么十多个小时,可无论如何总是有那么一部分空余时间的,而这段时间的长短和用途,就完全取决于自己先前和此刻的选择了——
长短是在于自己工作时的态度和效率,或许有些“加班加点”完全是因为自己拖着不做的“摸鱼心态”;而这种心态一旦出现,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后续自由时间里的选择——唉今天好咸鱼好累好丧啊,今天就让我糊弄过去算了。
然后如此日复一日。
所以时间隔绝的意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盈——我们现在或未来,都是要工作来获得生活的物质基础的,无论这工作喜欢与否;如果不喜欢,可生活总是要继续的。
那么在那同工作无关同一切外界事物无关的一小时甚至半小时里,我们就可以选择做一道菜,可以选择跑几圈步,可以选择听会儿歌看会儿书...
投入进去,给自己可能已经濒临枯竭的精神世界以养分,重新认识到认真生活的重要和美好。
或许那么十多个小时里,我们需要为物质生活奔忙,不得不被碎片化浮浅化的信息隔断时间;但我希望的是,一天的24小时中,我们终有那么一段时光,可以完整,专注地留给自己。
emmm跑题的后记:
时间隔绝带来的作用就好比是这种转化之后产生的平衡。
Life may be hard from time to time,it is,but you are the only one to decide how you feel about it.
生活有时候是会很难,看起来有无数的借口让人很丧,但最终还是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它给我们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