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6和0
指令:大家慢慢的用右脚写六,右手写零。
利用小的赋能游戏,帮助团队提升一点能量。
相对于其他培训当中的游戏,在促动的工作坊当中,这样的身体练习也是另外一种温和有能量的开始。
关于上午的思考
关于问题风暴的活动,三、四个人小组讨论以下内容。
1.你喜欢它什么?(I LIKE)
A.氛围很好。比相对于简单会与讲授是的培训好,展开式的、逼迫性的思考
B.内向思考,发散思维。能够促动案主进行向内思考,提问人员想七个问题,也逼迫思考
C.肢体语言的反馈。当我们问的问题对她是有促动的时后,她的肢体语言是有反应的。好问题有促动,不好的问题案主会有点焦急。(促动师的观察能力)
D.角色转变的反馈。沙浪老师角色转换(老师与学员),给予参与者的反馈,特别直接有效
E.洋葱式的提问过程。问题在不清晰到清晰逐渐剥离的过程,总归是一个双方都进行反思的过程
F.带着任务接下来的活动。带着问题去吃饭,带着问题参予活动。
G.教学方法的转变。给予不同学习型人员不同教学方法,有理论型、体验型的教学活动转变。
2.如果用于工作或教学场景,你会有哪些改善或变化?(I WANT)
A.对于背景的了解特别重要,避免提问的路径偏移。老师的回应:本次活动是为了教学而设计,所以不让案主进行回答。建立一个不好的体验,但建立一个好的反思也是很好的教学。
B.问题的选择。问题风暴提出的问题,
C.关于记录者反问后,提问者问题的调整。因为记录者有时会对提问者的问题邀请重述,但每次重述后的内容都不太一样,这很发人深省。
D.记录人员的感受。有些问题算不算是问题,是不是建议
E.问题选择的数量限制。在对有启发的问题作选择之后,会感觉没有聚焦,如果可以限制问题选择的数量,会有一个收敛的过程。
F.对于案主的背景统一与问题聚焦。
G.对问题梳理逻辑关系。
促动之法:事前访谈占40%,实施占20%,跟踪强化40%3.关于问题风暴,有的困惑或问题是什么?(I ASK)
A.今天的受众与提问者都是培训相关领域的,所以相对熟悉。对于关于人员邀请,是否要跟案主本人的背景相关或有补充作用。
B.针对团队提问该怎么办?
C.提问问题有没有标准化定义
D.问题聚焦之后能不能进行进一部分类
E.一对一,一对多,区别在哪里?
关于工作坊设计:
WHY:本次的目的是什么?
WHERE:空间。心理与身理空间
WHO:个人参予还是团队参予
问题修正:案主对于起初的问题进行修改
(修正前)如何将促动的应用到培训当中,提升培训效果?
(修正后)如何利用促动技术,改善培训效果提升客户满意度,支持培训落地
ORID登场
有脉络的问题呈现,让提问者或案主都能更有逻辑的帮助对话与访谈。
是个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神奇工具,人们在问题分类时,常常分不准,归类不清。
数据Objective:
看到的、听到的。事实和观察到的外部客观事实,事实层面的共享,是为了大家能够从多角度共享信息和自己关注的资料,并确保予慧者都是在谈论同一件事情。
体验Reflective:
情绪、回忆、联想。让参与者了解每个人对信息产生的一种内在反应,这样的反应会影响会议参与者的状态。
理解Interpretive:
价值观、意义、重要性。建立在数据资料和感情联想的基础上,提炼出对事件的理解和价值。例如: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遭遇到眼下的困境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个深思考的过程,如果一坐下来就要求拿出方案,得到的往往是敷衍了事。
决定Decisional:
决定、行动。让人们能够对未来做出决定的提问。例如:我们今天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如何展开下一部的关键行动?
理性目标:
从A点走向B的路径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做这件事情的行为。例如,怎么样培训更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感性目标:
人的层面,感受到安全感、舒适。例如:让学员在进程当中感觉更舒适
活动:ORID 问题分类
将每个问题写在一个纸条上,小组讨论后将问题分类。
反思:
1.在考虑问题本身时,是否还要考虑问题背后的含义(情境),以及潜在的答案做判断,所以很难达成共识。
2.脉络。排列顺序应该由案主本身出发,只要过程中能帮助到提问者或案主梳理思考的思路,就是好的流程。
3. I ,当我们在思考时会牵动我们的旧知,并且每个人的答案都会有所差异。
4. ORID的应用过程,四个模块的问题顺序,可以不断调整。
ORID 的梳理提问( I AKS ):
问:ORID的背后理论依据是什么,应该在什么场景当中去应用? 顺序可以调整吗?
答:最重要是依照目标来设计问题,对于提问者则会带着一个目标(理性,感性)进行提问。
问:ORID是如何设计的?顺序可以调整吗?
答:ORID不是被设计的,是一种发泄的对话,当要不断澄清问题时,可以回到O的层面进行深挖,但在初期使用时还是最好依照套路。
活动:问题修正
O
增加情境界定:
(修正前)目前为止,做过哪些努力改善培训效果
(修正后)2017年到目前为止,做过哪些努力改善培训效果。
(修正前)造成培训目标偏离目标的原因是什么?(I层面问题)
(修正后)在上次培训总结出,培训偏离目标的原因是什么?(O层面问题)
匡定程度:
(修正前)培训之前,培训的需求沟通有多深
(修正后)培训之前,我们曾经做过哪些沟通
封闭问题:
(修正前)培训之后是否有落地实践环节
(修正后)过去的环节,我们的培训落地是怎么做的
R
在提问当中尽量让情绪往上走
(修正前)以往的培训困扰你的是什么?
(修正后)培训过程让你满意的是什么?
D
应该把提问关联到未来
如何做培训评估?
→ 未来你们是如何做培训评估的?(D层面问题)
→ 曾经你们是如何做培训评估的?( I 层面问题)
我们的发现:
问题要进行修正。提问者在表达时非常多样,如果不进型提炼,会很乱。
从对方的角度理解问题。同一句问题对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一个问题有人可能觉得是O,有人可能觉得是 I,所以如何解读对方对问题的理解,对提问者很重要。
无招胜有招。我们需要不断去梳理如何使用招式,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培养,会找回自己心中的本性。
工业化的快速研讨。在工业化的社会节奏太快,所以常常是从O直接到D,这当中会让表达的人感觉到不舒服。
第一组的呈现 第二组的呈现 第三组呈现
活动:再次重新梳理问题,并进行排列与修正
Q:如何利用促动技术,改善培训效果提升客户满意度,支持培训落地
理性目标:找到HOW的行动方案
感性目标:让来访者感觉舒适
环境:在一个咖啡厅进行沟通
提问逻辑的设计
1.确定情境
2.确定理性、感性目标
3.自己进行大量问题风暴
4.分类问题
5.删选问题 (围绕目标删减)
6.排列问题
7.修正问题 (增、减、改问题)
(进行梳理完的提问,Sammi现场演示了一次ORID的对话模拟,需要视频观看,联系我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