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中的《绵》,把我带到了周民族祖先在不断迁徙后,找到他们发源地岐山并定居发展的那段历史。
《绵》是诗经中“雅”这一部分的一首。雅这一部分一般会在庙堂朝会或是国家庆典时来唱的,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诗里会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会有对民族意识的启发。说直白点,就是要告诉我们下一代,,要记住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祖先在初创时的不易。这首诗便是周朝的寻根文化。
追根溯源,在“沮”和“漆”这两条河流流经之地,找到了周族的祖先的发源地。周族祖先古公亶父带领族人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了岐山一下,并与姜部落的女子结婚,并在这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在这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政治制度,设立司空、司徒等官职。
在规划房屋的时候,最先盖的是宗庙,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庙宇建筑是像鸟翼一样的飞檐建筑
在诗中用了四组声音来形容一个国家兴盛的景象,彰显出聚落城市的活力与繁荣。
诗的后面用了快进的方式向前推进,拓荒、插秧、收割、丰收的打鼓声,再到劳作的声响掩盖了鼓声。都城都城正在兴建,城门看上去有多么高大!街道宽敞………最后又讲到虞国和芮国开始臣服,依附。
《绵》是一首很长的史诗,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这让我想起了《荷马史诗》。他们都在讲述一个民族从发源,到壮大,再到兴盛的过程。这是一种族群生命的延续。
这和《诗经》中的《风》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我们可以认为是通俗的民歌,通常会比较短,同时多用复挞,来表达情感。它不在意客观的历史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