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苔读书会
follow 何伟 的脚步,一起《寻路中国》

follow 何伟 的脚步,一起《寻路中国》

作者: 大橙子Cherry | 来源:发表于2017-02-22 20:59 被阅读50次

大橙子的读书笔记

2017年2月 主题:旅行

作为一个感性思维比理性思维丰富的人。

我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本在语言文字方面十分质朴,却大有内涵的游记。

它质朴,充满着人文关怀。

作者何伟关心着他所记录的这个国家、

他关心与他相遇的每个个体、

他与他遇到的人礼貌的问候、

他在记录的过程中努力融入到我们这个国度。

他用他的视角思考这个国度所发生的一切。

如果说北方的城墙离我们很是遥远,

那么《寻路中国》第三部的工厂,

则主要围绕丽水以及温州展开。

所记录的故事,

也该是同样七山二水一分田、走南闯北拼天下的台州人,

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底本。

可是,我却感觉到何伟的书,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周遭。

我们的习以为常,被何伟描述、表达之后,变得很耳目一新。

故事里的务工者、小老板、地产商,他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出行在我们眼前。

对于城镇化进程,何伟分享了自己的忧思,他观察到,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最遭殃的是那些没有权力的农民们。他们失去的土地实际上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补贴。每个人,都处在流动之中。工人们,更是自觉无力与制度进行抗争。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心,许是无法体会到这一层。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何伟记录的关于自己被开具罚单的经历。因为对于我们而言,对于摄像装置、抓拍装置,素来都是乖乖缴械投降的,顶多去调取监控视频,看看自己是不是存在不扣分、不缴纳罚单的可能性。而何伟却敏锐的去捕捉背后的原因,比如有关部门琢磨的超速陷阱所具有的投资潜力。这样的片段、琐碎细节,在书中比比皆是,读来发人省醒。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畅销类游记,不如把它界定为一本深入洞察并记录当代中国的社会学书籍。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心酸、有哀叹、有反思,有多少习以为常其实并不寻常。只可惜,有些视角和问题,还是只能由外国人所提出、表达。当下的很多事,有着很多不得已。但是,依然感谢这样一本,记录着急聚发展的中国的书籍,即使若干年后重新阅读,依旧能熠熠发光。

相关文章

  • follow 何伟 的脚步,一起《寻路中国》

    大橙子的读书笔记 2017年2月 主题:旅行 作为一个感性思维比理性思维丰富的人。 我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本在语言文字...

  • 平平淡淡才是真D2

    《寻路中国》读书笔记D2 今天《寻路中国》读到169页。 主要讲述了作者何伟在北京以北的农村租住写作时的经历见闻。...

  • 平凡之路 ——《寻路中国》读后记

    看完何伟的《江城》,马不停蹄的又找来他的另一作品《寻路中国》。《江城》读起来更温情,何伟投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在里面...

  • 从故乡出走,从远方归来

    何伟,美国纽约客杂志的记者,在中国生活了10多年,2001年到2009年,租车自驾跑遍了中国北方,写下了“寻路中国...

  • 在路上——读《寻路中国》有感

    《寻路中国》中,时值秋季,何伟独自一人,驾着切诺基7250型,沿着长城向西行。寻寻觅觅,也许茫茫然然。他在寻些什么...

  • 寻路中国~后记~39

    寻路中国country driving~翻越万里河山,作者看到这片土地的谜团与崛起,何伟作为一名美国人,却好像...

  • 寻路中国偶读

    何伟这个名字,因为《江城》而知名。上周偶尔在图书馆看到他的《寻路中国》,虽然近期阅读任务满满,还是借了回来。 网友...

  • 日更001-寻路中国

    花了一周时间,零零散散地看完了何伟三部曲之尾曲《寻路中国》,这是《江城》之后我看的第二本何伟的书,如《江城》一般,...

  • 读《江城》

    《江城》是彼得.海斯勒(美国人,中文名字何伟,下文均称其为何伟)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寻路中国》,第三本是《甲骨文...

  • 读书‖《寻路中国》寻自己

    【2017何伟的《寻路中国》】非虚构类叙述故事,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多,非常具有可读性。故事时间从1996年都200...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follow 何伟 的脚步,一起《寻路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zm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