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冬,十月,改平望观为听讼观。皇帝常说:“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次重大审判,经常亲自到听讼观来听取报告。
当初,魏文侯的国师李悝(kui)著《法经》六篇,商君学习他的思想,用这个思想在秦国为相。萧何制定《汉律》,增补为九篇,后来又逐渐增加到六十篇,又有《令》三百余篇,《决事比》(比,案例,决事比,相当于判例集)九百零六卷。之后历代都有增删,杂乱无章,后人又添加很多注解,有马融注本、郑玄注本等十几家,到了魏朝,所施行的法律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多字,阅读益发困难。皇帝于是下诏,只用郑玄的注本。尚书卫觊上奏说:“刑法是国家所贵重的,但人们私下议论却轻贱它;狱吏掌握着百姓的性命,但是却在卑下的人当中选拔。王政的弊端,未必不是因此而来。建议设置法律博士。”皇帝听从。又下诏,令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删减编辑汉法,制定《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余篇,对《正律》九篇来说,是有增加,但是对其他法条就减少了。
9、
十一月,洛阳宗庙建成,迎高帝曹腾、太帝曹嵩、武帝曹操、文帝曹丕四位神主牌位于邺城。
10、
十二月,雍丘王曹植改封到东阿。
11、
蜀汉丞相诸葛亮,将府营迁到南山下平原地带,筑汉城于沔阳,筑乐城于成固。
四年(公元230年)
1、
春,吴主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一万人,浮海访求夷洲、亶(dan)洲,想要俘虏当地人民,增加人口。陆逊、全琮都劝谏,认为:“桓王(孙策)当初创立基业,兵众不到一旅(五百人),如今江东人口渐多,足够使用,不应该远涉不毛之地,劳师万里,去袭击别人。海上风浪难测,再说人民水土不服,必然产生疾疫,想要增加人口,恐怕反而减少,想要利益,反而遭害。而且那些远方蛮夷,就像禽兽一般,得了他们也不足以成事,没有他们也没什么损失。”孙权不听。
2、
尚书、琅邪人诸葛诞、中书郎、南阳人邓飏(yang)等皆为党友,相互吹捧,以散骑常侍夏侯玄等为“四聪”,诸葛诞等八人为“八达”。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中书令孙资的儿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卫烈等三人,还够不上资格和他们相比,但是因为他们的父亲都居于高位,所以也称他们为“三豫”。
行司徒事(代理司徒)董昭上疏说:“治理天下的人,无不贵重提倡敦朴忠信之士,而痛恨虚伪不实之人,因为他们毁教乱治,伤风败俗。近来,魏讽于建安末年伏诛,曹伟于黄初年间被斩首,陛下前后颁下的圣诏,都切齿痛斥浮伪之风,希望打破打散那些邪党。而执法官吏,却畏惧他们的权势,不能纠举。于是毁坏风俗的行为,愈演愈烈。我看见当今的年轻人,不再以学问为根本,而是以交游为业;国士不再以孝悌清修为首,而是以趋炎附势为先。结党连群,互相吹捧,把诋毁当刑罚,把党誉当爵赏;附和自己的,就赞叹而称誉其美;不附和自己的,就挑剔而横加污蔑。以至于相互说:‘今世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只怕朋友不够多而已。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要你能赞誉别人,就像给他服了药丸,他也柔和调顺附和你了!’我又听说,还有人派自己的奴仆宾客冒充高级官员属下差役,出入宫廷,交通书信,探问机密,凡此种种,都是法律禁止,罪不容赦之事,就是魏讽、曹伟的罪行,也不会比他们更重!”
皇帝很赞赏董昭的话。二月四日,下诏说:“社会风气的质朴与浮华,随着教化而改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不再依照经典教诲。这是训导不够,选拔擢升官员也不考察他品德的缘故。从现在起,郞吏必须学通一门儒经,才能任职;担任地方主官的,要参加博士主持的考试。考试成绩优等的,录用,其他浮华不实,不务道本之人,罢退!”
于是将诸葛诞。邓飏免官。
华杉曰:
董昭的奏书,值得将原文抄录一段:“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我们读史,只望学到几千年圣人传下来那一点真骨血,改掉几千人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这就是老毛病了。
为人安身立命之本,在于自己的学问修养,而人的毛病,就是不能勤奋踏实的努力,而是交游攀附,到处找捷径。所谓趋炎附势,趋,是奔走;炎,是炎热,比喻名气和权势,攀附上有名气和权势的人,就得了一张“信任状”,可以用来欺世盗名,就是董昭说的趋势游利。
趋势游利,确实来得快啊!攀附上一个大人物,请他给我站台,或者和他同台论道,自己也就装得更大师一样了,可以唬住好多人,并且确实能套现实际利益。这是趋势游利的诱惑。
君子不趋势游利,一方面是自己的本分,以学问修养为本;另一方面是自己有真才实学,不屑于趋炎附势,甚至不愿意留下一丁点曾经趋炎附势的“历史污点”,要全靠自己积累起来。其三呢,君子之道,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名气超过自己的实力,才是君子对自己的“品牌管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4410/2f626550154b7a1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