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396年)
1、
郑国驷子阳的余党杀掉了郑繻公,立他的弟弟乙为君,是为郑康公。
2、
宋悼公薨逝,子休公田立。
八年(前394年)
1、
齐伐鲁,取最。
2、
郑国负黍城叛变,重新回归韩国。负黍本来是韩国城市,据《史记》记载,郑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应该是在该年成为郑国地盘,现在又起义回归韩国。
九年(前393年)
1、
魏伐郑。
2、
晋烈公薨逝,子孝公倾立。
十一年(前391年)
1、
秦伐韩宜阳,攻取六个城邑。
2、
当初,田常生襄子田盘,盘生庄子田白,白生太公田和。这一年,齐国权臣田和把齐康公流放到一个海岛上,给他一个城邑的赋税,以奉其祖先祭祀。
十二年(前390年)
1、
秦、晋战于武城。
2、
齐伐魏,取襄阳。
3、
鲁败秦师于平陆。
十三年(前389年)
1、
秦侵晋。
2、
齐国权臣田和与魏文侯以及楚国、卫国代表在浊泽会晤,希望魏、楚、卫支持他取代齐国姜氏成为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请求,并且斡旋列国诸侯。周安王同意了。
十五年(前387年)
1、
秦伐蜀,取南郑。
2、
魏文侯薨逝,太子魏击继位,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在西河顺流而下,船至中流,对吴起说:“美哉山河,固若金汤,此魏国之宝也!”吴起说:“国家安全,在于君王之德行,不在于地势之险要。上古时代的三苗氏,左有洞庭湖泊为屏障,右有鄱阳湖为拱卫,但是德义不修,终为大禹所灭。夏桀的都城安邑,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华山,南面两山相对为伊阙,北有羊肠之险,但是修政不仁,被商汤赶下宝座,流放远方。而商纣王之国呢,左有孟门天险,右有太行山脉,常山在其北,黄河在其南,修政不德,为周武王所杀。由此观之,国家安全,在德不在险,如果君上您不修德,这舟中之人,都是敌国!”武侯说:“善!”
魏国任命田文为宰相。(此田文,不是齐国的田文。)吴起不服,问田文:“我能跟您比一比谁对国家的功劳大吗?”田文说:“好啊!您说!”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卒慷慨赴死,让敌国不敢打魏国主意,您赶得上我吗?”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统领百官,亲近百姓,促进生产,充实国库,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接着说:“守卫西河,让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只能惟命是从,您行吗?”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那么问题来了,这三方面您都不如我,凭什么您的地位要比我高呢?”田文说:“新主年少,上层互相猜疑,大臣还未亲附,百姓对新朝还没有信任和信心,在这个时候,您说,用您做宰相呢?还是用我做宰相呢?”吴起默然良久,说:“该用您做宰相!”
后来,卫国宰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他嫉恨吴起,想把吴起除掉。公叔的一个仆从献计说:“除掉吴起很容易。吴起这个人,为人刚劲,而且自鸣得意。您先给君上说:‘吴起是个大才,而咱们是个小国,怕留不住他呀!主公不如下嫁公主给他,他如果不想在咱们魏国久留,一定会拒绝这门亲事。’然后呢,您再请吴起到家里做客,让夫人对您百般凌辱,吴起看到娶了公主之后生不如死的生活,一定推辞,咱们的计策就成功了!”公叔大喜,依计而行。吴起到公叔家做客,看到公叔在公主面前猪狗不如的地位,紧接着魏武侯就要嫁女给他,他吓得赶紧推辞。魏武侯下嫁公主,居然被吴起拒绝,出离愤怒,怀疑吴起有二心。吴起此时就算知道上当,也来不及了,他害怕被诛,只能逃亡,就跑去投奔楚国了。
楚悼王一向仰慕吴起的贤名,吴起一到,就直接任命他为楚国宰相。吴起推动改革,修订法律,罢黜所有只领薪水,没有具体工作的闲散官位,废除血缘疏远的公族的爵位俸禄,把国家财政,用来养战斗之士,提高军队待遇和战斗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既不合纵,也不连横。于是三面出击,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国,楚国国势大张,诸侯都畏惧楚国之强,而楚国的贵戚大臣利益集团,因为吴起触动他们的利益,而非常仇恨吴起。
3、
秦惠公薨逝,子出公立。
4、
赵武侯薨逝,赵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5、
韩烈侯薨逝,子文侯立。
十六年(前386年)
1、
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华杉注:
田氏从此取代姜氏拥有齐国,田和为“新齐国”的齐太公。这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之前韩赵魏是三家分晋,齐国是田氏一家直接通过周天子的合法任命,把姜太公的子孙取代了。
2、
赵国公子朝作乱,逃奔魏国,又和魏国结盟,率领魏国军队攻打邯郸,没能攻克。
十七年(前385年)
1、
秦国庶长改发动政变,杀死秦君出子及其母,沉尸深远,迎接流亡河西的师隰(xi)回国继位,是为秦献公。
胡三省注:
师隰是秦灵公的儿子,这君位本该是他的。但当初秦灵公死,师隰的叔父悼子夺位,是为简公。师隰就流亡到河西去了。简公死,子惠公立。惠公死,子出子继位。如今庶长改杀出子而迎立献公。
2、
齐伐鲁。
3、
韩伐郑,取阳城。
4、
齐太公薨,子桓公田午继位。
十九年(前383年)
1、
魏败赵师于兔台。
二十年(前382年)
1、
日全食。
二十一年(前381年)
1、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跑到停放王尸的地方,伏在尸体旁边。攻击吴起的乱臣用箭射杀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悼王下葬之后,肃王继位,命令尹尽诛作乱者,因吴起案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余家。
二十二年(前380年)
1、
齐伐燕,占领桑丘。魏、韩、赵三国联军伐齐,打到桑丘。
胡三省注:
前面周安王二年二年记载有魏、韩、赵联军伐楚,打到桑丘。此桑丘非彼桑丘,是另一座同名城市。
二十三年(前379年)
1、
赵国偷袭卫国,未能得手。
2、
之前被田氏流放到一个海岛上的齐康公薨逝,没有子嗣,田氏就兼并了齐国。姜太公的齐国,至此亡国灭宗了。
就在这年,齐桓公也薨逝,子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
二十四年(前378年)
1、
狄人在浍打败魏国军队。
2、
魏、韩、赵伐齐,打到灵丘。
3、
晋孝公薨,子俱酒继位,是为晋靖公。
二十五年(前377年)
1、
蜀伐楚,占领兹方。
2、
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以统帅五百辆兵车。”
胡三省注:
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就是三万七千五百人的部队。
卫侯说:“我知道他有大将之才,但是他曾经做过政府官吏,下乡收税的时候,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任命官员,是用人之才,就像建筑师选用木材一样,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比如杞和梓,两木皆良材,长到几人合抱的大树,中间有几尺是朽坏的,优良的工匠还要拿它来用,不会整棵树都丢弃了。现在国君您出于战国时代,正需要爪牙之士,就因为吃了百姓两个鸡蛋,就抛弃了捍卫国家的大将么?这消息千万不要传出去,一则为人耻笑,二则天下之才,觉得自己有点缺点,都不敢到卫国来了。”卫侯再拜说:“我谨受您的教诲!”
卫国君臣会议,卫侯讲话,讲得也不怎么样,意见也不对,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但是群臣同声一致赞同,就像一个嘴巴在讲话一样。子思说:“在我看来,今日之卫国,就像孔子说的‘君不君,臣不臣’,一样一样的!”公丘懿子问:“为什么说卫国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呢?”子思说:“人主自以为是,臣下就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做对了,自鸣得意,还会排斥别人的意见;何况卫侯说这意见根本就不对!群臣还同声唱和,那不是助长他的罪恶吗?人主不审察事情的是非真伪,而是喜欢听别人的赞美,没有比这更昏暗的了。群臣不揣度事情的真理所在,就阿谀奉承,争取君王的好感,没有比这更谄媚的了。君暗臣谄,这样的统治阶级来领导人民,人民绝对不会认同。再不改变这种风气,国家就要灭亡了!”
子思对卫侯说:“国事日非,君上的卫国越来越差了!”
卫侯问:“何出此言?”
子思说:“事情演变到此,是有原因的。国君讲起话来自以为是,卿大夫就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卿大夫讲话也自以为是,士人庶人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君臣都自以为自己贤能,下级群众也同声赞美,一级哄一级,随声赞美的有福,出言反对的遭祸,这样,有益于国家的善言善政,怎么能够产生?《诗经》上说:‘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都自称是圣贤,谁能辨别鸟的雌雄不?说的就是卫国君臣吧!”
华杉注: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学生,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孔子和卫国渊源很深,子思此时,也居住在卫国。
子思与卫侯这段对话,可以结合孟子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来学习,《孟子》: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讲德行的三个境界: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
子路在第一个境界,闻过则喜。子路是勇于自修自正的人,心里唯恐自己有什么错误,自己不知道,所以有人给他指出来,他就特别高兴,欣然接受,心里很感激庆幸可以改正。
大禹在第二个境界,闻善则拜。他是不自满的人,心里唯恐有什么善言不知道,有什么该做的事还没做,所以一听到善言建议,就肃然拜受,心里很感激庆幸可以去做。
但是,子路之喜,是盯着自己身上找问题,还未能忘我;大禹之拜,是看见善言善行在别人身上,还未能忘人。至于大舜,其境界就大于子路和大禹,他看见善,认为善为天下公共的道理,不是一人之私物,既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也不把它当成别人的,而与人共有其善,同行其善。如果看见自己的做法不好,别人的好,马上舍己从人。
舍弃自己的思想,吸取别人的做法,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人己两忘,形神俱化,这叫善与人同。
这里很关键,我们爱听的,都是“与众不同”,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学人家一点东西,非要把它“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夸一个人有学问,说他“有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病,就是病根,见不得别人,忘不了自己。
大舜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善为天下公,一件事情,只有一个道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你接触到了,总是从别人身上接触到的,马上就做,别把它当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和他一样去做就是了。
大舜从种庄稼、制陶器、打渔,到成为天子;做农民,做陶工,做渔夫,做天子,没有一件事不是跟别人学的。取人之善,为之于己,这就是“与人为善”。
这里要厘清一个重大误解,又是一个“词典错误”,与人为善,不是对人好。与,是善与人同的与,看见别人有好的思想,好的做法,我马上向他看齐,和他一样。圣人之心,至公至虚,至公,则善为天下公,他身上这善,也不是他的私物,是天下公共的道理,我取之有理。至虚,则人己两忘,我既不羞耻自己怎么跟他学,也不觉得学的是他的,我只是在他这里发现了天下公共之善,也为天下行这公共之善。
人常犯的毛病,是以聪明自用,经常夸人讲:“我看得上的人,还真不多!您算是一个!”这话就是毛病,既不能忘我,又不能忘人,这样的人,就不能与人为善了。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里的君子,指在上位的领导者。领导者最重要的品格,是无我,不显摆自己本事。只有领导者不显自己本事,大家才能各自拿出自己的本事。领导者要显示他的本事,那大家都不能干活了,尤其不能干活干得很漂亮,因为不能超过领导。这就像跟领导一起踢足球比赛一样,球都传给领导,让他射门。在工作中,大家也都把球传给你,你自己射吧!卫国朝政,是卫侯一个人的球赛,臣子们参加的是鼓掌比赛!
以古鉴今,我们知道,领导者的责任是成就他人,首要职责是培养新的领导者。公司的使命,对外是为社会解决问题,对内是帮助员工成就人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就是无我,无我,则拥有天地。
华杉版资治通鉴【6】卫国的鼓掌比赛
网友评论
今日所得: 孟子讲德行的三个境界: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