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9】“首级”的由来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07:15 被阅读627次

钱穆说: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都严行以军功代替贵族的新法。吴起相楚,规定有封地的贵族,经历三代,就收回他家族的爵位、封地和俸禄,用来赏赐给有军功的军人。商鞅在秦国,所定二十级爵位,取代之前的贵族五等封爵制。两者的目的,都是以军人为新贵族。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的废弃,是新军国图谋富强的两大抓手,也促进了宗法封建贵族制度的崩溃。

商鞅变法,战国就进入新军国时代。

卫鞅的法令拟定了,还没有宣布,怕人民不信,就在首都栎阳城南门口,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宣称:谁能把这根木杆搬到北门的,就赏他黄金十斤。大家都觉得荒唐,没人去搬。卫鞅重新提高赏格:五十斤!终于有人动手了,把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果然得了五十斤黄金赏赐。这就是卫鞅立木取信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行为艺术”,取得人民信任,法令是真的!然后下令,颁布新法。

新法推行了一年,数以千计的秦国人民到首都栎阳上访,投诉新法的弊端。正在舆论汹涌时,太子赢驷触犯新法。卫鞅说:“法令不能推行,都是因为在上位的人不遵守。”可是太子是储君,不可施以刑罚,于是逮捕关押太子傅,就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施以黥(qíng)刑。黥,又称墨刑,就是以刀刻凿人脸,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

胡三省注:

商鞅对太子傅用刑,为他后来被杀埋下伏笔。

对太子傅的处罚,秦国举国震恐,第二天就举国都遵守新法,也没人说新法不好了。新法推行十年,秦国道不拾遗,个个拾金不昧;山无盗贼,全都老老实实种田;人民为国家打仗,个个奋勇争锋,自己私下械斗呢,没人敢乱来。于是乡邑大治。

司马光说:

信诺是人君的大宝,国家靠人民保卫,而人民靠政府的信诺保卫,如果政府说了话不算数,就没法驱使人民;没法驱使人民,就没法保卫国家。所以说古代王天下者不欺四海,称霸一方者不欺四邻,懂得统治国家的人不欺骗人民,善于当家齐家的人,不欺骗亲族子弟。不懂得这信诺的道理的人呢,就恰恰相反,失信于邻国,失信于百姓,甚至失信于自己的父子兄弟。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亡。靠自欺欺人得的那一点蝇头小利,填补不了失信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岂不哀哉!

当年齐桓公不被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废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胡三省注:

齐鲁交战,鲁国战败求和,齐鲁两国会盟,鲁国大将曹沫,在会议上劫持了齐桓公,要匕首逼着他答应规划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许诺了。之后桓公后悔,欲杀曹沫。管仲说不行,许诺了就兑现,于是返还侵地。各国诸侯听说后,都信任齐国而亲附。

晋文公围攻原城,下令说:“三天攻不下,就撤军。”三天后原城还是不投降。晋文公说班师回国吧。城内间谍回来汇报说:“原城很快就投降了,再等一等!”晋文公说:“如果得了原城,失了信用,那是得不偿失。”于是撤退。

魏文侯下大雨还亲自去通知虞人取消打猎活动的事,前面讲过了。

司马光说:

这四位君主,他们并不是思想高洁纯粹的圣人,其中商鞅尤其是刻薄之人,又处在战国乱世,天下都以诡诈暴力为务,在这种形势下,他们仍然不忘以信诺团结人民,更何况今天和平时代的执政者呢!

十一年(前358年)

1、

秦国在西山打败韩国军队。

十二年(前357年)

1、

卫国于韩国在鄗(hao)会晤。

十三年(前356年)

1、

赵国和燕国在阿会晤。

2、

赵、齐、宋在平陆会晤。

十四年(前355年)

1、

齐威王、魏惠王约了一起打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国宝啊?”齐威王说:“没啥国宝。”魏惠王说:“寡人的国家虽小,也有十颗直径一寸那么大的明珠,光泽夺目,可以前后照亮十二辆马车。您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能没有宝贝呢?”

齐威王说:“寡人之宝,与您不同。我有一个臣子叫檀子,让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扰,泗上十二诸侯,就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小国——宋、鲁、卫、邾(zhu)、薛、郳(ni)、滕、莒、任、郯(tan)、费、邳(pi)——都来朝见。我还有一个臣下叫盼子,让他守高城,赵国人不敢到黄河打渔。我还有一个官吏叫黔夫,让他守徐州,则北边的燕国人祭拜我们的北门,西边的赵国人祭拜我们的西门,申请移民以加入我国,最后同意他们搬来七千多户。我还有一个臣下叫种首,让他负责治安,则道不拾遗。这四个臣子,能照亮千里,何止照亮十二辆马车那么大点地方呢?”

魏惠王大为羞愧。

张居正说:

齐威王不以明珠为宝,以《大学》里引用《楚书》说“惟善以为宝”意思正同,这说明他知道什么是国之重宝,也因此,他成为战国之贤君。

华杉注:

《大学》:“《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

楚国之宝的故事,是讲春秋时晋楚两国最强,相互攀比夸富,楚国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他:“你们楚国的白珩不错呀!其他还有什么国宝呀?”

王孙圉昂然对着简子道:“白珩不是什么国宝。楚国人引以为国宝的,不是金玉珠饰,而是有德之人。比如观射父。善于辞命,出使四方,能使各诸侯敬重我国。又有左史倚相,善于祝史,使上下鬼神无有怨痛于楚国。这便是楚国之宝了。要说白珩,先王的一个小玩具也,算不上什么宝焉。哗嚣之美,在楚国不算宝。”这一席话把赵简子说得垂头丧气,默默无言。那王孙圉也是楚国之宝了。

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亲族仁爱当作宝。”

舅犯是晋文公的母舅,名狐偃,字子犯。当初晋文公重耳避骊姬之难,逃亡在外,所以叫亡人。到了秦国时,他的父亲晋献公薨逝,秦穆公劝重耳兴兵回国夺位。舅犯对晋文公说:“我们流亡在外的人,不义富贵为宝,以爱亲为宝。如果亲人去世,家里都在办丧事,咱们没有哀伤思慕之心,却兴兵去争国,便是不爱亲了,虽得国,不足以为宝。”所以晋之所宝,不在于得国而在于仁亲,这也是不外本内末的意思。

2、

秦孝公、魏惠王在杜平会晤。

3、

鲁共公薨。子姬毛继位,是为鲁康公。

十五年(前354年)

1、

秦国在元里打败魏军,斩首七千级,占领少梁。

胡三省注:

秦国法律:斩敌一人之首,赐爵一级,这就是“首级”这个词的由来。

2、

魏惠王伐赵,包围邯郸,楚王派景舍带兵救赵。

华杉版资治通鉴【9】“首级”的由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e6b6ddfaeb91:王道和霸道。
  • qichangxing:为什么感觉对商鞅评价不高?
    qichangxing:@职友集Ken 可能是这些法规,缺乏仁爱吧
  • 海客LM:秦国秦国道不拾遗,个个拾金不昧; 这里重复了
    华杉2009:@海客LM 谢谢校对
  • 安效惠自然疗法:老师早安。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魏惠王说,我有十颗明珠,可以前后照亮十二辆马车。
    齐威王说,我有四个贤臣,可以照亮千里。
    华杉2009:@安效惠 嗯,这段我补上。谢谢提醒!

本文标题:华杉版资治通鉴【9】“首级”的由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pz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