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10】孙膑与庞涓,两次作战,一个套路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8-02-09 07:19 被阅读1088次

十六年(前353年)

1、

齐威王派田忌救赵.

当初,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一起跟师父学兵法。庞涓先离开师门,到魏国任职做了将军,知道自己能力不如孙膑,就把孙膑召来,给他安了一个罪名,判了砍断双足之刑,让他终身残废而不能做官为将。齐国使者到了魏国,孙膑暗中以刑余之人身份求见,说服齐国使者,把他藏在车里,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以宾客待之,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问他兵法,相见恨晚,任命他为军师。这时候齐威王要起兵救赵,想任命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刑余之人,不可为将。于是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坐在辎重车里,出谋划策。

田忌要率领大军到赵国去。孙膑说:“要解决一个杂乱纠纷的人,不能握拳去打;要给两个人拉架,不能拿着兵器上去搏斗。只要击中强梁一方必救的痛处,造成一种打不下去的形势,他自己就解开了。现在魏国去攻打赵国,一定是轻兵锐卒都上了前线,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残。我们不如引兵直取魏都安邑,占领主要道路,打到他的痛处,他自己就放弃攻赵回来了。这样,我们既解了赵的围,又打击了魏国。”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策。十月,邯郸投降魏国。魏军得胜还朝。齐军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

华杉注:

这是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兵法所谓攻其所必救,围点打援之计。

2、

韩伐东周,占领陵观、廪丘。

3、

楚国任命昭奚恤做宰相。江乙对楚王说:“有个人喜爱他的狗,有一天呢,狗往他们家水井里面撒尿。他的邻居看见了,要去告诉他。那狗呢,就挡在门口朝邻居狂吠。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挡我见您,就是这个道理。大王您呢,听到谁说别人好,就说这说别人好话的是君子,亲近他;听到谁说别人坏话,就是那讲别人坏话的是小人,疏远他。这样一来,您就听不到谁说别人坏话了,以后国中出现子杀父,臣杀主的事,您也不知道。因为大家都知道您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谁也不告诉您。”

楚王说:“好的,我以后注意,两边的话都听!”

胡三省说:

江乙筹划诋毁昭奚恤,现在开始给楚王挖坑埋伏笔。

十七年(前352年)

1、

秦国大良造卫鞅率军伐魏。

华杉注:

之前卫鞅是左庶长,秦官第十一级。现在是大良造,秦官第五级,升了六级了。

2、

各国联军包围魏国襄陵。

十八年(前351)

1、

秦国卫鞅率军包围魏国固阳,固阳投降。

2、

魏国将前年占领的赵国都城邯郸归还赵国,两国在漳水缔结和平盟约。

3、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

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基层官员,学习黄帝、老子的学问,又研究刑名之学,自荐于韩昭侯。昭侯用以为宰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间,因为申子在位,韩国国治兵强,跃升为一等强国。

申不害曾经向韩昭侯请求给他的堂兄官职,昭侯拒绝了。申不害有怨色。昭侯说:“我向先生学习治国之道,我是接受您的请求而抛弃您教给我的道理呢?还是按您教我的道理做,拒绝您的请求呢?您教会我大公无私,封赏一个人,要看他的功劳大小,现在又私下为您的堂兄请封。我该听您哪一句呢?”

申不害赶忙离席请罪,说:“国君真是英主!”

韩昭侯有一条裤子旧了,让近侍把它收起来,不穿了。侍者说:“国君也有点不仁爱吧,这裤子您都不穿了,不赏赐给我们,还收起来浪费呀!”昭侯说:“我听说英明的居住不随便皱眉,也不随便笑。有该皱眉的事才皱眉,有可笑的事才笑。今天这条裤子,更非皱眉或微笑可比,不可随便给人,我一定要等谁有功劳,才赏赐给他。”

张居正说:

赏罚是人主威福之柄,行赏一定要和对方的功劳相对应,大家才知道你倡导什么。如果无论有功无功,随意行赏,则得到的人不以为重,其他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昭侯把裤子收起来,不是舍不得这一条裤子。就像后世宋太祖赵匡胤,经常把自己身上的貂裘解下来,赏赐给西征将士,就是昭侯说的,以待有功之人。

十九年(前350年)

秦国商鞅在咸阳筑建宫阙,秦国从栎阳迁都咸阳。又下令禁止父母兄弟姐妹住在一个卧室。把小村镇合并为县,置县令、县丞,全国一共三十一县。又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斗、桶、秤、丈、尺,全都统一标准。

胡三省注:

秦国用西戎之俗,男女无别。父母兄弟儿媳姐妹都在一个大炕上睡觉。商鞅就教民以人伦,令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钱穆说:

废封地而设郡县,废井田而开阡陌,是战国后期两大社会变革。

郡县制倒不是秦国发明的,在春秋时期晋国就有了。晋文公重耳的父亲晋献公,他继位的时候,为了巩固政权,诛杀"桓庄之族",把宗族公子全杀光了,彻底地解决了"公子作乱"的问题,废除了公族大夫制度。他自己有八个儿子,他死的时候呢,又有骊姬之乱,他的儿子申生、奚齐、卓子先后自杀或被杀。所以晋国没有公族大夫,也就没有公族封地,而国家强盛,兼并小国的土地越来越多,就推行了县制。

华杉说:

我们解决问题的举措,总是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晋献公彻底解决了“公子作乱”的问题,没有公子争位了,但是,公族没了,权臣争位,埋下了后来三家分晋的亡国之祸。所以,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在问题中前进,而不是啥问题都要“彻底解决”,因为按下葫芦会扶起瓢。

钱穆说:

内废公族,外务兼并,是封建制度之破坏,和郡县制推行的两大原因。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任免进退,这是郡县制与宗法封建制度绝对不同的地方。从此,贵族特权阶级分割性的封建,就渐渐改变为官僚统治之政府。相应于郡县制度而起的,就是游仕势力取代了贵族世卿。

井田制,一井九百亩,九宫格,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居住八家人,中间一块为公田,另外八块一家一块,八家各耕各的地,并共同耕种公田,自己的一百亩收成归自己,公田的收成归公家,这就是周朝的井田制。随着公族大夫被废,分封贵族的采邑逐渐取消,地都归国家了,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田就不合适了,于是打开格子线,铲除田岸围墙,形成整块的大农田,这就是“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小路,小路不需要了,也成为田地,这就是尽地力,产量也提高了。

井田制一废,税收制度自然也随之改变,以前的税收制度叫“助”,八家一起助耕公田,把公田的收成上交了,私田的就归自己。现在公田没了,都是私田,就改为“履亩而税”,按按田亩的实际收成收取一定的比例。认田不认人,土地的自由买卖,转移兼并也随之而起。

2、

秦、魏两国军队在彤地遭遇。

3、

赵成侯薨。公子緤与太子争位失败,出奔韩国。

二十一年(前348年)

1、

秦商鞅改革赋税法,全国推行。

胡三省注:

井田制废,用计亩而税之法。

二十二年(前347年)

1、

赵国公子范起事,偷袭邯郸,兵败被杀。

二十三年(前346年)

1、

齐国诛杀大夫田牟。

2、

鲁康公薨,子姬偃继位,是为鲁景公。

3、

卫国国君自贬爵位为侯,成为韩赵魏的附属国。

胡三省注:

周朝开国时,周成王封康叔为卫侯。所以卫国本来就是侯国,后来进位为公。现在国小势弱,又自己给自己贬一级。

二十五年(前344年)

诸侯各国在周朝首都洛阳会晤。

二十六年(前343年)

1、

周天子封秦国为诸侯之长,各国都祝贺秦国。秦孝公派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于逢泽,一起朝见周天子。

二十八年(前341年)

魏国庞涓率师伐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群臣会议,问:“咱们是早救还是晚救呢?”当时的齐国宰相邹忌,封为成侯,他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韩国就投降魏国了,不如早救。”孙膑说:“现在韩魏两国,都还没有受什么损失,现在去救,相当于咱们替韩国去跟魏国打仗,成了咱们听命于韩国了。魏国有吞并韩国的决心,一定全力攻打,韩国顶不住,自然向我们求救。等到那时候咱们再出手,就可深结韩国的感恩之心,又可晚一点承受魏国的兵锋。让他们两家先相互消耗吧!”

齐威王说:“好主意!”于是暗中承诺韩国使臣,送他回去,又不发兵,坐山观虎斗。

韩国有了齐国托底,全力抵抗,五战五败,再次向齐国呼救。

齐国起兵救韩,派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还是围魏救赵的老套路,直奔魏国首都安邑而去。庞涓收到军情,只得撤兵,班师回国作战。魏国国内,也再次动员,以太子申为大将,迎击齐军。

孙膑对田忌说:“他们三晋之兵,素来悍勇,轻视齐国,认为我们齐国人胆怯,咱们就给他表演一个胆怯,迷惑他们。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我们就给他演一出戏!”

于是让齐军刚进入魏国国境的第一天,挖十万个灶做饭,第二天五万,第三天两万。庞涓一路追踪而来,看见灶越来越少,大喜:“我一向知道齐军胆怯,但也没想到到这种程度!进入我国国境才三天,一大半士卒已经当了逃兵了,赶紧追!”于是举其轻兵锐卒,一天赶两天的路,一路狂追而来。

华杉注:

司马光这一段引用孙子兵法有误,百里而趣利,不是蹶上将军,是蹶三将军,上、中、下三军的将军全都得栽。我们学习一下这段孙子兵法,才能理解孙膑的计策。这段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现在就是齐魏两军争利,正是军争篇的教科书式战例,我们先读一读原文: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就是一天的正常行军速度,是走三十里。倍道兼行,翻一倍,行军六十里。日夜不处,晚上通宵接着走,加四十里,百里而趋利,是一天一夜急行军一百里。士卒的体能不一样,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如果你带了十万大军,正常行军速度,行军一天,晚上宿营,还做不到十万人都到,总有掉队的,其法三分之二至,只能到六万多人。如果一天走一百里强行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晚上就只有一万人抵达宿营地。卷甲而趋,把盔甲卷起来,轻装前进。日夜不处,昼夜兼行不休息,急行军一百里去争利,那左中右三军将领都要被人俘虏。为什么呢?急行军一百里不休息的话,身体强壮的赶到了,体力差的掉队在后面。赶到的时候,大概十分之一的士兵能先到,那大部队变成小部队,到那儿就被敌人吃掉了。敌人还可以以逸待劳,等在那里,我们的疲兵疲将陆陆续续喂上去,他一口一口地吃。

所以,孙膑的计策,就是要把庞涓的大军,变成小部队,一口一口的给他吃掉。

孙膑都算计好了,庞涓有多少兵,一路追过来还能剩多少,然后选择阵地,在什么地方打他,这个兵法上也有,叫“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则可千里而会战。”庞涓本来在韩国作战,孙膑却能给他安排好,让他抛弃辎重和大部队,轻兵小队来孙膑选择的时间地点送死,这就是兵法。

孙膑算计好庞涓行程,某天傍晚应该抵达马陵,就选择马陵为战场,构筑阵地,以逸待劳。马陵道路狭窄,旁边有很多断壁险阻,可以伏兵。孙膑安排齐军埋伏妥当,又在路上选择一棵大树,把树皮剥了,上书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告诉弓箭手夹道埋伏,说:“见到火光就射!”庞涓果然晚上抵达,看见树上有字,喊人点火把来看,字还没看清,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自己抹脖子自杀,临死还不服,说:“遂成竖子之名!”成全你这孙子的名声吧!

齐军乘胜打破魏军,魏太子申也被俘虏了。

华杉说:

孙膑和庞涓两次交手,孙膑都是一个套路,招儿都没换过,就是攻其所必救,围点打援,然后知战之日,知战之地,选择好时间地点,占好有利地形,构筑阵地,设好埋伏,以逸待劳,以多胜少,等他来送死。可见兵法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新套路,而在功力。套路要老,功力要深。套路要够老,才可靠,功力要够深,才起效。不要学新招,要知行合一,真正掌握老套路。庞涓也对这种套路滚瓜烂熟,但是没有真学会。

华杉版资治通鉴【10】孙膑与庞涓,两次作战,一个套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杉版资治通鉴【10】孙膑与庞涓,两次作战,一个套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tf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