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齐物论》2~10

《庄子·齐物论》2~10

作者: 轩窗翰墨 | 来源:发表于2024-01-06 19:00 被阅读0次

原文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zhěn)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qiān),大勇不忮(zhi)。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译文

道本来是没有疆界的,言语本来是没有定论的,为了争一个"是"字,就有了分界。让我来说说这些分界:“有持左,有持右,有谈论,有评议,有区分,有辨别,有强说,有对辩。这是八种各有所得的表现。”对于天地之外的事,圣人存察于心而不谈论;对于天地之内的事,圣人谈论而不评议;对于记载先王事迹的《春秋》史书,圣人评议而不争辩。因为这是在区分中有所不分;在争辩中有所不辩。要问“这是怎么回事?” “圣人包容万事万物,众人则靠争辩事物来互相夸耀。所以说,争辩的人总有未见之处。”大道不需说明,大辩不需言语,大仁不需偏爱,大廉不需谦让,大勇不需逞强。道,说得清楚就不是道;言,要靠争辩就有所不及;仁,有固定对象就不能周全;廉,自命清高就不近人情;勇,逞强斗狠就不能成功。这五者全都把握住,就差不多走上正确的路了。所以,一个人知道在自己所不知的地方停下来,他的知识就达到顶点了。谁能知道不需言语的辩论,不需说明的道呢?如果有人能够知道,这就叫做“天府”——自然的宝库。无论注入多少水都不会满溢,无论倒出多少水都不会枯竭,但又不知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这就叫做“葆光”——含藏光明。

解读

《庄子齐物论》的这段文字,是庄子对于"道"和"言"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释。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解读和赏析:

首先,庄子提出了“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的观点。他认为,“道”本质上是无边界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言论也未有固定不变的常态。这种无边界、无常态的特性,使得“道”和“言”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庄子将其称之为“畛”。这就像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写的《黑天鹅》一书的主题一样——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不确定性原理。

然后,庄子详细解释了“畛”的八个方面,即“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他称之为“八德”。这八个方面代表了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揭示了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当然,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皆有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关系。

随之,庄子讲述了圣人对待这些世间万物的态度和方法:“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庄子认为,圣人对于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的事物,会保持存疑而不妄加评论;对于人类理解范围内的事物,圣人会进行讨论但不妄加争议;对于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经典,如《春秋》,圣人会进行评议但不妄加辩解。这是因为圣人明白“道”和“言”的无限可能性,知道任何一种观点都无法完全揭示真理的全貌。

然后,庄子提出了“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的观点。他认为,“分”和“辩”都有其局限性和无法触及的领域。这是因为“道”的本质是无法被完全揭示和理解的,所以任何对“道”的分割和辩论都无法涵盖其全部。

庄子接着说到:“辩也者,有不见也。”他认为即便是最精妙的辩论,也有其无法看见的部分。这是因为辩论总是基于某种观点和立场进行的,而任何一种观点和立场都无法完全揭示真理的全貌。因此,真正的智者会知道何时应该停止辩论,何时应该保持沉默。

然后,庄子提出了“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qiān),大勇不忮(zhi)”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道、辩、仁、廉、勇都不是表现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内在的本质中。

由于,一切事物的底层逻辑,已经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是非曲直,有无来去,上下左右等的范畴;因此,无法用语言文字作出淋漓尽致的完美表达。真正的大道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真正的大辩是不需要言语的,真正的大仁并不表现为仁慈,真正的大廉并不表现为清廉,真正的大勇并不表现为勇猛。这些都是内在的品质无法用外在的形式来衡量。

最后庄子提出了“知止其所不知至矣”的观点。他认为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真正的智慧。苏格拉底也有一句经典的话: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无知才能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才能避免陷入自大和固执的境地。而对于那些能够理解无言的辩论、无形的道的人庄子称之为“天府”。

因为觉悟事实真相的圣哲具有大智如愚,上善若水之功德。虽然得道者通达六合之外的真理,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谦卑谨慎,从不自负张扬。他们的智慧如同深渊无法被填满,也无法被耗尽。他们内敛朗然,一旦释放出来,可以普照万方。

相关文章

  • 齐物论:古词释义

    1、齐物论:分为物论、齐论、齐同物论。即人物论、万物论、齐同论、齐同万物论。齐,一、合众为一。物,人物、万物。庄子...

  • 庄子

    齐物论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

  • 《庄子》杂谈: 不齐之齐

    《齐物论》的主旨,齐物之不齐。万物虽不齐,庄子以道齐之也。 《齐物论》的结尾,是脍炙人口的庄生梦蝶的寓言。庄子做了...

  • 【220716】《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齐物论》主要讲述的是“齐物”与“齐论”两种观点。 庄子觉得世间万物涵盖了人的...

  • 庄子的天空020|“我”是谁?“我”到哪里去了?

    《齐物论》是《庄子》书的重要一篇。齐,就是均同、统一。齐物论,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道”,也即庄子所...

  • 庄子.齐物论2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思考:...

  • 齐物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

    面对诸子百家各执一端、相互非难的局面,庄子提出了齐物论。齐,就是均同、统一。齐物论,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是统一的,统...

  • 庄子 · 齐物论 五

    庄子内七篇(谭杰中[台]) 齐物论的理解 有一种说法是 齐v. 物论n. 另一种说法是 齐物之论 谭先生的看法是,...

  • 网络资料:庄子·齐物论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

  • 庄子 齐物论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齐物论》2~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fugdtx.html